文艺复兴时代奇女子,意大利的伊莎贝拉,当时首屈一指的女政治家

伊莎贝拉在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女性中首屈一指,即便放在当时所有的政治人物中,也稳居第一流。

伊莎贝拉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费拉拉公国,16岁时被嫁给了邻国的曼托瓦侯爵。当时的意大利诸侯众多,像这种小国要生存下去,需要妥善周旋,因此,伊莎贝拉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了不少熏陶。丈夫经常带兵出征,将国土交给她治理,让她得到了不少政治经验。不过,让她迸发出光彩的,还是1509年的曼托瓦危机。

那年她35岁,教皇联合法国和一大批意大利中小诸侯向威尼斯发动进攻,丈夫也参加了这一同盟,出兵作战,结果不幸被威尼斯俘虏。消息当天就传回来了,对伊莎贝拉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她没有哭哭啼啼,或是病急乱投医,作为努力靠智慧改变命运的合理主义者,她不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而是冷静下来,精细谋划对策。

冷静下来后,她意识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要尽快加强曼托瓦防卫,防止威尼斯乘乱夺城。家中有难,到哪里找帮手呢?当然是娘家。于是她连夜请来正在其他城市担任主教的亲弟弟帮助巩固城防,同时亲自召集全军,整装备战,很快稳定了局势,让威尼斯知难而退。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救出丈夫。怎么办呢?伊莎贝拉想,光靠自己不行,得找外援。她向很多外国君主写信求援,恳求设法换回丈夫。法国国王回信,拒绝了她的提议,却表示愿意派遣军队帮助守城。其他的回信也差不多。这分明是个坑啊:盟军进驻,不但救不了丈夫,反倒有可能顺势占领曼托瓦,而且敌国威尼斯也会借这个理由继续进攻。伊莎贝拉跳坑了吗?当然没有,她一眼洞穿了所谓盟友的司马昭之心。于是,她一一拒绝了这些没安好心的提议。

这些盟友靠不住,怎么办呢?伊莎贝拉思索一番,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是教皇。这场战争归根结底是教皇发动的,找他是最合适的。教皇对曼托瓦没有直接的领土野心,找他是最安心的。最重要的是,开战时,教皇开除了全体威尼斯人的教籍,当时这是极重的惩罚,威尼斯人耿耿于怀,而这正好可以成为换回丈夫的筹码,找他可能也是最有用的。于是,伊莎贝拉开始向教皇求救。一开始,教皇反应很冷淡,而伊莎贝拉不屈不挠,苦苦哀求不止,并且通过女儿和教皇外甥的联姻吹枕边风。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抓住了一个教皇心情大好的机会,成功说服教皇。教皇出面交涉,不久就达成了放人的协议。

到这时候,伊莎贝拉已经在欧洲大小势力间周旋了将近一年,按常人的想法,已经大功告成,可以歇口气了,但是伊莎贝拉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她冷静下来,开始思考第三个问题,威尼斯开出的放人条件,是不是可以接受呢?威尼斯开出的条件,是丈夫为威尼斯服务,担任雇佣军指挥官,同时,将儿子交给威尼斯当人质。伊莎贝拉想,如果接受这个条件,等于还是受制于威尼斯,而且法国这些同盟者也会认为这是一种背叛,这样一来,曼托瓦就会陷入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于是,她毅然向教皇表示,拒绝这样的释放条件。教皇是什么反应呢?当然是大为震怒,认为伊莎贝拉得寸进尺。但伊莎贝拉并没有动摇,她继续利用各种渠道,跟教皇软磨硬泡,寻找其他可能的妥协条件。

最后,伊莎贝拉得到了最佳结果:丈夫无条件释放,作为一种补偿,帮助教皇指挥军队;儿子成为人质,但不是去威尼斯,而是和父亲在一起。曼托瓦很体面地从战争中脱身而出,没有留下外国的一兵一卒,也没有留给外国任何挑起战争的借口。就这样,伊莎贝拉没有在命运的沉重打击面前低头,而是冷静、坚韧、睿智,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改写了命运。不仅是自己的命运,也是丈夫的命运,以及小国曼托瓦的国运。她是那个年代首屈一指的女政治家,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合理主义者。

图片都是随心配的,请勿对号入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