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清帝国,一代名臣刘墉的多重身份,历史上的他是怎样的呢?

历史研究者:清流探历史

哈喽大家好,小编今天给大家讲讲历史上的刘墉。一部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曾风靡全国,尽管电视剧中的刘罗锅与历史上的刘墉本是两回事,可至今仍为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那么,历史上的刘墉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谥文清,山东诸城人。刘墉生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考取进士并不是传说中所讲的考取了状元。他们祖孙三代为官,生活和服务于康雍乾盛世,在朝野内外享有盛誉。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乾隆二十八年官员铨选履历片记载:“刘墉,山东人,由编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九月内用安徽学政,二十四年九月调江苏学政,二十七年十二月内用山西太原知府。”乾隆皇帝在刘墉的履历片中批道:“有出息,可用之人。”此后,刘墉官职屡有升迁,历任江西盐驿道、陕西按察使、内阁学士、《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户部侍郎、吏部侍郎、湖南巡抚、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嘉庆二年(1779)三月被擢为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嘉庆七年,皇帝巡幸承德,命刘墉在京主持朝政。在民间传说中,都讲刘墉是个罗锅。

这似乎不太可能,中国历史上一向以“身、言、书、判”四项标准选择官吏,“”是第一位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是无法为官的。关于刘墉是个罗锅这一说法,可能是他晚年有些驼背,出自民间的一种昵称。我们在馆藏清代档案中没有查到有关刘墉是个罗锅的记载。二、官居显赫、政绩平平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多次提到刘墉人称“刘三本”,每次上朝都要上奏三本以上的奏章,议朝政,砭时弊,称得上是乾隆朝的栋梁。但从清代档案来看刘墉虽官居显赫,却政绩平平。查遍馆藏刘墉奏折档案,就其数量而言,实属不多,远不及和珅所上奏折的数量。

刘墉调任江苏学政,他针对该省士习和吏治腐败,提出:“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至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冗怠玩,讼棍渎蠹吏因得互售其奸。”对于刘墉所奏,乾隆皇帝大加赞赏,降谕旨:“刘墉所奏,切中该省吏治恶习,江南士民风尚多属浮靡喜事,为地方有司者加以骩骳姑息,遂致渐染日深,牢不可破。故近来封疆解弛之弊,直省中唯江南为甚。督抚为属僚表率,大吏不能振作,阖属谁不承风?尹继善等当从此痛除旧习,刻自淬砺,州县官有怠玩相沿,如刘墉所奏各情节,即严行体察,据实参处。”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讲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因修河堤有功,被乾隆皇帝召入京城为官。清代档案中未见如此记载,却只见有嘉庆二年四月,刘墉奉旨前往山东查勘漕河汛情事。上呈奏折:“漫口须至秋汛后堵筑,而下游一带间有淤垫,必一律挑溶宽深,大溜归入正河,方能畅达下注。”嘉庆皇帝降旨:“如所奏议行。”

嘉庆四年(1799)正月三日,太上皇乾隆帝去世。初四日,已八十高龄的大学士刘墉、给事中王念孙和御史广兴等人纷纷上呈奏折,弹劾和珅种种不法情状。正月初八日,刘墉与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亲王绵恩及兵部尚书庆贵等奉旨查抄和珅家产,列单具奏。经过王公大臣会同三法司对和进行审理,正月十八日,和珅以二十条大罪被嘉庆皇帝“赏赐”白绫一条,令其自尽。试想如果没有嘉庆皇帝的暗中布置与指使以及宠用和珅的太上皇乾隆皇帝的业已离世,刘墉等人又怎么能参倒和珅呢?

刘塘为官期间,也有被革职、降职的时候,乾隆皇帝有时对他颇有微词。乾隆三十一年(1766)时因刘墉于二十七年在山西太原任知府时所属曲阳县令段成功犯有侵蚀库款一案,他负有失察之责,部议照扶同容隐按律拟罪,乾隆皇帝加恩免死,发往军台效力赎罪。乾隆三十一年降旨释还。乾隆五十三年,乾隆皇帝借口刘墉言语不谨,有觊觎补授大学士之嫌和对皇子学习抓得不紧为由,将他“降为侍郎衔,仍在总师傅上行走,不必复兼南书房,以观其能愧悔奋勉否”。

小编认为刘墉在乾隆、嘉庆两朝为官,其贡献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在纠正时弊、承风宣化、教育人才等方面也付出了相当精力。另外,他在为官期间,以清廉恤民称于世,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民间有: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孺老幼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包拯)比之的说法。各位读者朋友,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以上素材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