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满人”和“汉人”有没有明确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从港台传入大陆的历史剧很受欢迎,其中大部分都是清宫题材。近些年来大陆拍摄的清宫历史剧更是大行其道、扎堆出现,从康熙到乾隆被拍了个遍。我们在清宫戏中常常见到两个词,那就是“旗人”和“满人”。清朝的帝王将相基本都是旗人,后宫戏的很多主角都是汉军旗人。那么所谓“旗人”都是满族人吗?

清代八旗盔甲

历史学家指出,清代并没有“满族”的说法,只有“满洲”和“八旗”两个概念,两者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但又不完全等同。“八旗”是清朝一个根本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制度,分为“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三个部分。八旗统领人口,平时进行经济生产,战时打仗,所以说是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制度。

由此来看,“八旗”制度是一个集合了经济、政治和军事而成的制度,并不是一个“民族”。

在清代历史上,与“旗人”对应的是不在旗的“民人”,而不是“汉人”。清朝入关后把所有人分为旗籍和民籍两种户籍,“旗人”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享有各种特权。通常所谓满汉不能通婚,说的其实是旗人和民人不能通婚。晚清时期说“只问旗民,不分满汉”,所以旗民的界限要比满汉的界限严格。

清代名将富明阿,为明末名将袁崇焕后裔,是汉军正白旗人

“满洲”一词本身是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确定的国号。诏书中说:“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可见“满洲”本身是国号,并不是民族的称呼。历史学家认为,把人分为“满族”和“汉族”或是其他民族的观念是晚晴西方民族概念传入之后才逐渐在中国普及的。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主张民族之别,要求推翻满清统治。在他们眼中,“满族”指的就是八旗中的满洲人,他们希望借此来分化八旗,赢得汉军旗人的支持。但是旗人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有旗人极力主张旗人是一个整体,并创造出来“旗族”的说法。清末民初,“满族”和“旗族”的说法并立,却只有“满族”的说法流传至今。

清太宗皇太极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满族”被正式认定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但原来的八旗子弟对这个“满族”并没有太大认同。大量当年的旗人包括满洲人选择了加入汉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上世纪80年代,国家民族政策相对宽松,在清代从未加入过八旗的一些群体和个人的后裔加入了“满族”,才使得“满族”人口猛增,成为仅次于壮族的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

总而言之,在清朝历史上,“满人”和“汉人”其实没有明确的界定,尤其是没有我们今天这样“满族”和“汉族”的区分,真正有实质性、制度性差别的区分是旗人和民人,但这是政治区别而不是民族区别,把“旗人”等同于“满族人”是不正确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