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愚忠的官员,为了皇家家事,自己连命都不要了

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忠臣,他们为民族大义冒死进谏,从而赢得了美名。比如春秋时的伍子胥,比如西汉夏侯胜,比如唐时魏征,比如宋时李纲,到了明朝时受儒家理学影响,这种不怕死的直臣就更多了。但是清朝却是一个例外,统治者御下就如同对待奴才,敢提意见的大臣越来越少了,不过吴可读是一个例外。

吴可读是一个小官,然而这个官也来之不易。他自幼好读书,24岁考上举人后,呆在京城又考了八年还没有中进士。本来一直留在京城就是为了节省路费,八年时光浪费了自然也就没钱了。

为了生活,吴可读只好受命去甘肃伏羌的朱圉书院讲学,又过了几年时间,在当地学子解囊凑齐路费后,他再次入京参考,这才以38岁的年纪考上了进士。

这个年龄非常尴尬,虽然进士很难得,考上就能做官,但也分三六九等的。一般来说,名次越高,年纪越小,自然就官运亨通,鹏程万里。吴可读此时高中,已经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了,他只被授予了刑部主事,而且十年都没有得到提升。

注定他就是一个倒霉蛋,不久后他又因母亲去世丁忧,等到回到京城时,还担任原来的官职,而此时已经是同治四年,他已经54岁了。在这些年,无数同年甚至后进的同僚都纷纷跑到他前面去了。比如比他仅仅大一岁的曾国藩已经剿灭了太平天国,加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

虽然仕途极为不顺,但吴可读却如同年轻人一样锐气十足,接下来几年,他让朝廷刮目相看。那是在同治十一年时,他补授道监察御史,这好歹算是升官了,然而就在当年冬天,他便弹劾乌鲁木齐提督成禄。

成禄虽是武官,却是个胆小鬼,缩头乌龟。他不敢去打沙皇俄国侵略者,躲在甘肃高台纵兵杀害200个良民去冒领战功。尽管吴可读有理有据,成禄罪该万死,但朝廷有意维护满人,只将成禄免官。

这一下吴可读大怒,他上书进言,要求先斩成禄以谢甘肃百姓,后将自己人头送给成禄家人做赔偿。可惜这样的直臣,朝廷不但不赏,反而因为他措辞太过激烈而降三级,并也罢了他的官。为什么清朝出不了直臣、谏臣,可见一斑。

还是甘肃总督左宗棠欣赏他,让他到著名的兰山书院担任山长。光绪二年时,已经65岁的吴可读再次被启用,不过官职却还是吏部主事。即便这样,他又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因为同治没有儿子,理论上来说应该从近支皇族中挑选一个人做他的儿子,继承他的皇位。但这样一来,慈禧就不是皇太后而是太皇太后了。皇太后可以以母亲的身份控制小皇帝,垂帘听政,而太皇太后是小皇帝的奶奶,自然没有掌握朝政的理由。

慈禧是一个控制欲望极强的女人,她不甘心将权力拱手让人,便从同治的平辈中挑选了自己的亲外甥载湉做咸丰皇帝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养子。这样一来,她还是皇太后,还能够垂帘听政。

吴可读回京担任吏部主事的时候,已经是光绪二年了,这件事已经尘埃落定,板上钉钉了。那么多朝臣都曾经提出过异议,或者不敢提出异议,屈从于慈禧,但吴可读居然还是将旧事重提。他当然没有理由让光绪退位,只不过在同治的大葬中,他提出如果光绪生了儿子,应该认同治为父亲,继承皇位。

在我们现在人看来,这纯粹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但在吴可读看来,这叫做“大统有归”,能保证朝廷的合法性。因为位卑言轻,无人理会,吴可读采取了最为激烈的尸谏。他让自己的儿子速速离京,又将多年积累的四十两银子放在枕头,怀揣着遗折,在一座破庙上吊自尽。

他的死立即引起了轰动,所谓清流们自然是为他风光大葬,竞相造势。但是这毕竟是对皇家的不敬,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还没要臣死,臣自作主张而死就是藐视君威。本来要发怒的慈禧,看了吴可读的遗折没有动心,但读过吴可读的《绝命诗》后终于感动了。此诗是这样写的:

回头六十八年中,往事空谈爱与忠。

抔土已成黄帝鼎,前星预祝紫微宫。

相逢老辈寥寥甚,到处先生好好同。

欲识孤臣恋恩所,惠陵风雨蓟门东。

当年吴可读弹劾成禄时,同治庇护满洲武官,差点要杀了他的头,是大理寺少卿王家璧坚持正义才捡回一条命。没想到多年后为死去同治说话的,竟然还是吴可读。说到底,同治是慈禧的亲生儿子,慈禧最终还是同意,今后光绪生出的儿子,将过继给同治,继承皇位。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后来光绪也没生下儿子,这才有了溥仪“一人祧两房”。

也许在现代人看来,吴可读死得不值,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他已经做到了一个骨鲠之士的最高境界。虽然蚍蜉撼大树,但这份勇气,永远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