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的书法之美你可知?

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梁启超

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胡适

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郭沫若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近现代史上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1925-1927年曾担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导师。

《人间词话》手稿

说到王国维,世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人间词话》。《人间词话》不仅开创性地提出了"境界说"这一词学理论,而且他还对历代词家词作做出了精辟点评。

其中阐释的"境界"说,道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即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 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界也。"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话语。

王国维书法

这部词学圣经的巨大影响,让我们几乎忘却了,这位饱读诗书的传统中国文人,其本身就是一位书法大家。

王国维书法

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盐官镇的双仁巷,双仁巷是因有祭祀唐代著名忠臣颜杲卿、颜真卿兄弟的双仁祠而得名。虽没有王国维从小练字取法何种碑帖的文字记载,但近在咫尺的"偶像",又是世称"颜体'的一代大书家,肯定对他儿时的习字产生影响。

王国维书法

提及王国维的书法,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王乃誉。据王国维自己的回忆,王乃誉在十余年中,"遍游吴越间,得尽窥江南北诸大家之收藏,自宋、元、明、国朝诸家之书画。以至零金残石。苟有所闻,虽其主素不识者,必叩门造访,摩挲竟日而去,由是技益大进"。从这来看,其父于书画上的雅好,已近乎痴迷的程度。

王国维书法

在临帖上,王乃誉教导儿子以"笔、墨、力"作为书法的"三字金鍼",亲授悬腕、运笔、施墨的功夫,期望达到"气韵生动、趣味闲逸"的美学境界。王乃誉还亲自"口授指划",让王国维写诗题对,临帖习字,鉴别书画古器。

王国维书法

王乃誉指导王国维学书,目的是为了科举,而不是当一名书法家。即使王国维成为学术界的大师后,自己也从不写大字和条幅,也未见谁称其为书法家。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王国维所书遗书和《人间词话》手稿,则无可置疑地可称得上是中国20世纪两篇杰出的书法作品。

王国维书法

王国维传世的书法并不多,所留墨迹多为笺书、文稿、信函等,以行书、行楷为主,而且以中小楷字居多。《人间词话》书稿是王国维三十岁时所书,由于是出版作品,为了写作而写字,书者一边为文,一边书写,因此其书法艺术创作理念是极为淡泊的,但是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幅幅赏心悦目的书法作品。

手稿共二十页,每页的字大不盈寸,一个字、一行字和一页字的协调性颇为讲究,法度严谨,重心明确,气清质朴,线条富于变化,字有动感,下笔入纸扎实,点划交代清楚,墨偏淡,却不失沉实,笔力实,又显空灵,富有想象力,与文稿内容相得益彰。因此有人评其书法,不乏晋韵唐法,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和之境与儒雅之概,颇具一派大家风范。

王国维于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1927年的6月2日,正是北平城里暖风微醺。一位老者,鼻梁上架着深度的近视眼镜,穿着马褂、长袍、汗巾和布鞋,雇好洋车,从清华大学出发,一直到达颐和园。他在排云殿西的鱼藻轩前,面对着昆明湖水,坐了良久,若有所思,从怀中取出纸烟,慢慢抽起来,烟尽火灭,他一纵身跳进了昆明湖。管理人员听见有人落水,连忙跑去,把他救了起来,却又不懂急救之法,于是,两分钟以后,老者气绝身死。

入殓时,从他衣袋中寻出了一封遗书,遗书的纸已湿透,字迹仍完好。遗书上写着: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稿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五月初二日,父字。

陈寅恪悼念王国维先生挽联

他这一去,国学立时少了半壁江山,也许是他的学问太耀眼了,以致百年来人们几乎忽略了他在书艺上的成就。然而花开无声,方显人生最美色彩。《人间词话》手稿的书法之美,好似月下听花,可以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静静地感受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