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有误?岳飞背上到底刺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讲讲岳飞的故事。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抗金名将,曾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过上百次的战斗,所向披靡,金人闻之丧胆。从小就听岳飞故事长大的我们,至今都还记得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的母亲曾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时时鞭策着岳飞要报效国家,鼓励自己的儿子为国而战。但这件事似乎闹出了误会,我们从小读到大的故事,似乎错了?

岳飞背上确实刺了四个大字,但却是“尽忠报国”,据《宋记 . 岳飞传》记载,当年岳飞被冤入狱,秦桧等人严刑审讯岳飞,但岳飞义正言辞的为自己辩护,慷慨陈述自己的抗金军功,并露出背部以示众人,上面清清楚楚的刺着四个大字“尽忠报国”。

但是为什么后人闹出了乌龙,读成了“精忠报国”呢?这个问题与宋高宗有关。岳飞在对抗金人入侵的战斗中,屡立战功,为了表彰岳飞,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御赐了“精忠岳飞”四个字给岳飞,并且让人做成了一幅写有“精忠岳飞”的旗帜,于是以后凡是岳飞出征,都会带上这面旗帜。直到明清的时候,“尽忠报国”变成了“精忠报国”。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误解呢?那是因为在明清的时候,特别是清朝时期,把“尽忠”变成“精忠”更能赋予人们一种使命感。明朝时,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当权者想要激励当时的老百姓为国卖命,在国家发生危难的时候,发扬精忠报国的精神。而在清初时,我们都知道汉人是不服清人的统治的,暗地里各种组织都干着反清复明的勾当,清人主政,汉人的地位低下,哪些地下组织需要用精忠报国的精神来巩固和捍卫汉人的政权。所以慢慢的,“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

弄清楚这个问题后,我们还有一个问题,这四个字到底是不是岳母刺上去的呢?准确的答案,不是!据史料记载,岳飞并不是将门之后,也不是豪门出身,他的母亲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妇,根本不识字,所以不可能是他的母亲刺上去的。

那难道是从军时刺上去的?据传,岳飞19岁时入伍,当时宋朝的军队确实有“刺字为兵”的制度。两宋时期的募兵制度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换句话说,就是国家花钱雇佣他们,也就等于是雇佣兵了,这其实有一个弊端,就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来参军,人员来源很复杂,游民、饥民、地痞、流氓都可以应招入伍,这就加大了军队的管理制度。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人提出“刺字为兵”的管理办法,所有的军人都要刺字作为标记。

但是这个理由貌似也不成立,如果说是岳飞从军时军队给他刺上去的,难免太过牵强,因为当时给士兵刺字是为了方便管理,一般都会刺在手心、手背、脖子等这些显著的部位,如果像岳飞一样刺在背上,太隐蔽了,根本起不到任何标记的作用。

关于到底是谁刺的字,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有一点野史的记录可供参考。据一些野史上说,岳飞第一次觐见宋高宗时,宋高宗就询问过岳飞这四个字的来源,岳飞是说拜母所赐。于是,民间就流传开岳母刺字的故事来,说岳飞的字是母亲所刺。但我们之前又说,岳飞的母亲不识字,根本不可能是她刺的,那为什么岳飞会说是母亲所赐呢?这不是又矛盾了?

其实不矛盾,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分析,岳飞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由于常年在外征战,非常担心在家的老母亲,所以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千里迢迢赶回家看望母亲,而岳飞的母亲为了不让儿子分心,鼓励他放心的去战场作战,于是请人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字,以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

原来是请人代笔,这么说来这一切都能说得通了。故事讲到这里,小坛子不得不由衷的敬佩岳飞的母亲,虽然只是一位农妇,但明大义,心系国家兴亡,因为有这样一位好母亲,所以才会教育出像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来。

好了,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欢迎关注小坛子,每天带您听有趣的故事,我们下期再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