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这条古村无比惊艳,却“藏在深闺”,历史上两位皇帝在这下过圣旨......

佛山电台主持人白靖

今天带大家到顺德区杏坛镇古朗村

顺德区杏坛镇古朗村,于宋代开村,已有700多年历史,面积5.79平方公里,常驻人口5000多人。村内名胜古迹众多,素有“三关、六寨、五拱桥”之美誉,从清代流传至今的古朗八景,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这里古树葱茏、古庙遍布,到处能感受到岭南水乡的安静、 祥和......

古朗村五大姓氏林、梁、阮、黄、樊,清朝之后,伍氏进驻,而后成为了村内第一大姓氏。

伍时叶是土生土长的古朗人,今年刚好70岁,退休之前任职村委会人力资源部劳动服务站站长。退休之后负责村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无论是乾隆、嘉庆皇帝亲赐的圣旨匾额,还是村内大大小小的古树、拱桥、祠堂,村内90%以上的文物修缮项目他都参与过,是古朗村历史文化保护的践行者。

(村民伍时叶)

就这样,叶叔临时答应做我的导赏员,开启了古朗之行。说到村中历史文物,当属乾隆皇帝为101岁的伍氏媳妇亲赐的“百岁坊”和嘉庆皇帝为表彰时任广东布政司侍郎伍文光妻子的品行而亲赐的“节孝坊”最为出名。

(乾隆亲赐“百岁坊”)

(嘉庆亲赐“节孝坊”)

“百岁坊”朱红色的柱基就是叶叔亲自参与修葺的,一新一旧的对比,仿佛让我们穿越了时空隧道,重温了古朗村的历史。

明朝时期起义军将领黄萧养因起义失败中箭伤重去世,董兴等人以“追缴残寇”为名,残害古朗村无辜百姓数百人,尸首被村民就地挖坑合埋,后来变成了荒塚。清光绪年间,村民再次集资筑墙保护,用青麻石筑起了约300平方米的大古墓。

古朗村原有祠堂130多间,现仅存15间。俭济伍公祠,在60年代末被水泥全部封起,之后叶叔亲自用铲子一点一点刨开水泥,让祠堂重见天日,但建筑上很多装饰雕花都已损毁,令人惋惜。

一些宗祠因为是用作教学场所而得以保留,西庄伍公祠就是幸存的宗祠之一,这里是原来的古朗小学旧址,叶叔的少年时代就在这里度过,据他回忆,当时有五六百学生来这里上课,非常热闹。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漱南伍公祠是纪念伍子胥的祠堂,当时也因是古朗农中而被保留下来。杏坛中学、马宁农中、古朗农中成为了当时杏坛镇仅有的三所中学,叶叔说,农中实行半天制教学,上午在家耕作劳动,下午则是文化课学习。

每年端午之际,来自各地的伍氏宗亲及村民都会来到漱南伍公祠举行盛大的祭祖大典,缅怀先祖。

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很多同龄青年选择到外面打拼,而叶叔一直留在家乡工作,留恋守护着村内的一砖一瓦。

让叶叔印象最为深刻的记忆是2011年4月17日的龙卷风,漱南伍公祠被毁于一旦,村委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了筹委会,叶叔任职筹委会秘书长,发动村民自发募捐250多万元,成功修缮了宗祠,日后这里成为了古朗村使馆,勉励后人尊重历史,敬畏自然。

(宗祠内的功德墙)

村中的五座拱桥,除了如今找不到的青云桥外,每一座都讲述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嘉庆年间的引龙桥、起凤桥,曾被囊括为清代的“古朗八景”,跨鳌桥则有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之意。

还有一座桥你压根儿都猜不到,叶叔告诉我,他十六七岁还在这座桥下划龙船,之后村内大兴养殖业,因饲养肉猪、肉鸡就填平了原有的河涌,这座建于明代的细拱桥也就永远的藏在了泥土之中。

(如今已藏在泥土中的“细拱桥”)

穿过麻石路铺砌的小巷,走近烟火气浓重的民宅,淳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饿了可以来一份炸鱼饼,累了也可以坐在石板凳上喝一碗清茶,听着邻里街坊的顺德乡音,感受这方“世外桃源”的宁静。

有一间名叫“乡约”的建筑引起了我的注意,这里是旧时村民自发聚集起来商议经济、教育、礼仪等事项的地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是成为了村民心心相印的乡约。

“诚实做人,本分做事”,这是叶叔教导两个儿子的人生信条,我问叶叔什么时候才可以真正的退休?叶叔笑而不语,似乎在他双眼中看到了不舍与希望......

近年来,古朗村委会始终把生态立村放在首位,古朗村党委会副书记梁耀华:“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一方面坚持开展古村活化项目,另一方面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努力走出一条生态引领、农旅结合的新路子。”

交通指引:

地址:顺德区杏坛镇古朗村。

自驾游:搜索“古朗村”,按照地图导航指引前往。

以上采写:佛山电台 白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