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霸主早日决出,郑人心生一计:入侵宋国引诱晋人来攻打郑国!

公元前563年11月,郑国下层官吏作乱,杀死了郑国三位执政卿。在子产和子蟜的努力下,这场内乱很快就得以平息,子孔成为了郑国执政卿。

郑国尉氏、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五族之乱,虽然很快被平息,但却预示着郑国底层对上层的执政已高度不满。这让新任执政卿子孔也颇为忌惮,为确保执政顺利,子孔准备举行一场盟誓,要求底层各司其职、听从执政卿的号令。早就牢骚满腹的郑国大夫、各司官员、诸卿之子,都不想参与盟誓。见众人都不想听命,子孔一狠心,就想将他们杀个一干二净!

此时,子产见势不妙,便出来全力阻止,劝子孔把盟书给烧了。

子孔却拒绝了:“作这份盟书,就是为了安定国家。因为众人之怒而烧了,就是众人当政了,那样国家不就乱了吗?”在子孔看来,施政就是管理者之事,那些底层的小喽喽们算是些什么东西!让他们来左右郑国国政,岂不是笑话?

子产却大不以为然,耐心地劝说道:“众怒难犯,专权必然难以达成。犯这二难而治国,是取危之道。不如焚烧盟书以安定众人,您能主导国政,众人也得安心,岂不皆大欢喜?您一定得听从我的劝告!”

在子产力劝之下,子孔终于冷静了下来。见周边没人赞同自己,子孔最终还是接受了子产劝告,在新郑东南大门外当众烧毁了准备好的盟书,郑国下层民众的心才总算安定了下来。

郑国这场内乱,也终于算是有个了结了。

郑国原本就处四战之地,是南北交通的要冲之地。内乱刚刚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

子孔正式执掌国政后不久,晋国就欺负上门来了:晋人故技重施,率领同盟国一起在郑国虎牢附近修筑了梧城及制城,并让士鲂和魏绛二人帅重兵把守。

在郑国土地上筑城,这是严重藐视郑国主权!

无奈晋国实力雄厚,郑人倒是想派军去虎牢申明自己的主权——可惜,有那个心却没那个胆。

子孔原本属于郑国的“投晋派”,得知晋国在虎牢筑城,子孔二话不说,立刻就向晋人求和。晋悼公倒也不为难郑人,马上就同意与郑国议和。

可还没等晋、郑和谈落地生根,大麻烦又来了。这时,楚共王也得知了晋人在虎牢筑城之事,赶紧让令尹子囊率兵北上,前来解救郑国。

11月,诸侯联军听说楚军到来,立刻向南攻击前行,绕过新郑一直抵达阳陵(河南许昌市北),与楚军对峙。虽然诸侯联军声势浩大,但楚人却丝毫不畏惧。见到了诸侯大军,子囊顽强地坚守阵地,与诸侯大军静静地对峙着。

狭路相逢勇者胜。作为长期争霸的老对手,彼此都清楚:谁先退,谁就输了!

见楚人没被吓倒,晋国中军主帅荀罃不由得心生惧意:“今天我们逃避楚军,楚人一定会骄傲;楚人一骄傲,我们就可与他们决战了!”下军主帅栾黡听了,暴跳如雷:“逃避楚军,是晋国之耻!现在还有诸侯大军在一起,不战而逃耻辱就更大,还不如去死!我还不如独自进军!”栾黡父亲栾书,鄢陵之战时就深以避楚为耻。现在的栾黡,跟他父亲是一个脾气。

见栾黡如此倔强,荀罃无可奈何地同意继续前进。于是,诸侯联军继续进军,与楚军隔着颖水对峙。又一场晋、楚之间的大决战,似乎已不可避免。

就在此时,一个意外的消息突然传来,让诸侯联军顿时身处险境!

晋国只顾与楚国征战,却不想其战略意图已被郑人识破!

见楚国大军赶到,郑国大夫子蟜分析当前局势,一针见血地指出:“晋人既然已有退兵之意,必然不会再战。我们投降,晋国将退兵;不投降,晋国也将退兵。晋师一退,楚军就会围攻郑国。既然如此,我们还不如投降楚国,以换取楚人的退兵!”

郑人听了子蟜这番分析,深觉有理。于是,郑国立刻派使者连夜渡过颖水,又与楚国令尹子囊结盟去了。

听说此事后,栾黡怒极,立刻就想率军去攻打郑国!

可晋国正卿荀罃却极为冷静,制止了鲁莽的栾黡。当前局势下,诸侯大军深入郑国腹地,身后就是主场作战的郑人,前面又是强大的楚军。万一郑、楚联手,前后夹击,诸侯联军的命运可就难说了!此情此景之下,绝对不可冲动:“我们确实无法抵御楚国,又不能庇护郑国,郑人有什么罪?不如让郑人怨恨楚国,我们暂且退兵。今天去讨伐郑国,楚国必然救之。此战不胜,就会沦为诸侯笑话。既然不能保证必胜,那我们还是退兵吧!”

按照荀罃去年的策划,晋国已经三分四军,“三驾”轮流率领诸侯伐郑。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花最少的代价来拖垮楚军,而不是急于与楚国决战。这次出兵,原本就是“三驾”之一,实力本来就无法与楚军相抗衡。强行开战,不过是自取其辱。因此,在荀罃坚持之下,诸侯联军还是主动撤离了险境。

不过,在撤退回国前,诸侯联军还是进攻了郑国北部边境城邑,以示对郑人的惩戒。

见诸侯之师撤退,子囊所率领的楚国军队也不再为难,退回了国内。

这次险况百出的晋、楚交锋,让郑国国内“从晋”还是“从楚”之争再起。

自从晋悼公回国之后,晋国的发展势头明显超过楚国。见晋国国力日益强大,郑国大夫大多主张“从晋”:“不投靠晋国,国家几乎亡国。如今楚弱晋强,所以晋国现在不急于逼迫我国。一旦晋国加紧逼迫我国,楚国必定会畏难而回避。为何不令晋国竭尽全力来攻打我国,让楚国不敢前来抵御,然后我们就可以安然无忧地归附晋国了!”

对于郑国这样的小国,最害怕的就是两强长时间相争,却迟迟分不出胜负。这样一来,郑国就必定是两头受气,时时处于两强“混合双打”的状态中,左右都不是人。只有晋、楚两强有一方先认输,才能使得郑国的选择明朗化。

所以,既然谁都能看出晋强楚弱,就必须让晋国全力以赴地与楚相争,早日分出个胜负。否则,两个超级大国三天两头地来骚扰一下,郑国国力实在承受不起这种消耗战。郑国尉氏、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之乱,就是国力被两强争霸过度消耗,以致内部矛盾激化,酿成了一场大乱!

该如何促使晋、楚两国早日决出个胜负呢?晋人战略,明显是猫捉老鼠:在不将老鼠玩弄得半死之前,是不会轻易吃掉老鼠的。

这时,大夫子展提议道:“我们先与宋国交恶,诸侯必然前来救宋,然后我们顺势与晋国结盟;之后楚军必来,我们又与楚国结盟。如此反复,晋国一定会怒极而全力来攻。如果这时楚国不敢前来救援,那么我们就可以安心地跟随晋国了!”

子展此计,是把郑国作为导火索,通过点燃自身而引爆晋、楚迟早都要进行的争霸大战!虽然也有引火上身危险,但总好过长时间的钝刀子割肉!

所以,郑国大夫们听说后,都深觉有理,立刻依计而行。

于是,郑人指使边境上的士卒故意去挑衅宋人。郑人此举,果然激怒了宋人。宋国左师向戌随即上当,率师前来攻打郑国,取得一场大胜。

见形势在按预定方向发展,子展长出了一口气:“现在可以伐宋了。如果我们伐宋,诸侯之师讨伐必定会竭尽全力,我国就可顺势求和,并向楚国报告。楚国军队一来,我们就再次与楚国结盟,而重赂晋国之师,那才能免除灾难!”

公元前562年4月,子展就亲率大军,入侵宋国。

得知郑国胆敢入侵宋国,晋悼公果然大怒,立刻组织诸侯伐郑。

4月19日,齐、宋大军先攻入郑国,驻扎在新郑东门外;傍晚,晋国军队在荀罃率领下到达新郑西部郊区,攻占了旧日许国所在地;卫国则单独出击,攻占了郑国北部边境。诸侯大军已经对新郑实现了三面包围,就等着最后的攻城了。

6月,在晋悼公组织下,诸侯们齐集北林(河南新郑北四十里)开会,商讨伐郑事宜;诸侯军队则暂时驻扎在向(河南尉氏县西南)。会一开完,诸侯大军就向西北进发,在琐地(河南新郑北十里)驻扎下来,随后将新郑围了个水泄不通。

在新郑南门外,诸侯大军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向郑人施压!

在诸侯大军长达两个月的威慑之后,郑人按计划向晋国求和。郑人愿意投降,晋人也不为难。7月,郑国与各国在郑国京邑(河南荥阳东南)举行了结盟仪式。

得知郑国又投降了晋国,子囊知道这次光凭楚国难以与晋国相抗衡。为此,子囊亲自出使秦国,向秦人请求出兵支援。等晋人一退师,楚、秦两军立刻联去攻打郑国。一看到楚国大军,郑简公立刻亲自出城前迎接,又投降了楚国——反正投降是既定策略,又不丢人!

7月27日,在楚共王要求下,楚、郑两国又再次入侵了宋国!

郑国如此反复无常,晋悼公果然被彻底激怒了:不能再让郑人玩弄这种“假投降”游戏!

9月,晋悼公下令,各诸侯国军队都满员出征,目标虽然仍然是郑国,可事实上却指向楚国:晋国已经率领诸侯大军来了,你楚共王还能带兵出来争霸吗?

见晋国已经派出了全部四军,郑人知道晋悼公此番是势在必得。按照计划,郑简公主动派大夫前往楚国,告知楚共王郑国即将投晋:“寡人因为社稷缘故,不能再念君王之好了。君王如果能用玉帛安抚晋国,当然最好;如果不行,那么请以武力威慑晋国,这也是寡人之愿!”

面对郑国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楚共王气得是火冒三丈。但是,在晋国“三驾”出击后,楚国确实是不敢再出兵了:单独楚国肯定无法与诸侯联军对抗;盟友中只有秦国够实力,可秦国7月刚出兵,这次怎么还好意思麻烦人家?更何况,吴国也加入了晋国阵营,楚国还得时刻防范东北方向的吴国,就更加无法与晋国正面对抗。

楚共王气归气,可确实是无力阻止郑国投降晋国。恼羞成怒之下,只能将郑国使者抓起来,以出一口恶气!

楚国不得不放手,郑国总算是得到了自由。

9月26日,郑人将晋国赵武迎入新郑,与郑简公订立了盟约;10月9日,郑国大夫子展也出城,与晋悼公订立了盟约。12月1日,晋悼公在郑国萧鱼(河南许昌)举行盟会,正式接纳郑国加入了同盟。晋悼公从此成为新一代的江湖霸主!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就在丢失霸业的无限自责中,郁郁而终。

对晋、楚两个“超级大国”来说,争霸之战就是荣誉归属之战。可对处四战之地的郑国来说,晋、楚的争霸过程,就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为早日摆脱“朝晋暮楚”的命运,郑人不惜以自身作导火索,主动伐宋、以引诱晋人来攻打郑国,从而引爆了这场晋、楚争霸决战。这是小国在两强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之举:只有霸主早一天定下来,郑国才能早一天过上安稳日子。

霸主未定,郑难未已:郑国的命运,在晋、楚争霸过程中,已越来越暗淡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