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宪宗还是清恭宗,溥仪的庙号到底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古代帝王历史中,每个皇帝在生前都有年号,然后在死后由他的后人根据他的一生的施政,品行给皇帝上庙号和谥号。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只有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皇帝才会有庙号,在西汉时候,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西汉刘邦的庙号 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重新确认。在唐代之后,除非你因为被废,比如海陵王完颜亮,一般都有庙号。

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

而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以唐太宗为例,他的谥号一直在更改 文皇帝(初谥) 文武圣皇帝(674年加谥) 文武大圣皇帝(749年加谥)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754年加谥)。到了清朝就不得了,比如乾隆“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无论是庙号还是谥号到最后全是美称了。

宣统皇帝溥仪

康德皇帝溥仪

对于末代皇帝,就比较尴尬了,因为一般到了末代皇帝身死后,新建立的王朝对前朝皇帝一般都没什么好的态度,一般都是批评或者是同情。而且因为无人祭祀,导致庙号和谥号缺失。等到溥仪退位到因病去世后,因为进入了现代社会,中国政府并没有官方为前朝皇帝订立庙号和谥号。在民国时期。通常的说法是:清废帝。在《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史料》所载“若不迁都,则颐和园可令废帝居住。”,民国政府在正式文件中,将溥仪称作清废帝。但在1967年,当溥仪病逝于北京后.曾有一部分前清宗亲在台湾为这位清王朝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私下定谥号,"清宪宗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孚敬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庙号宪宗。不过这一过分赞美、名不符实的谥号并未广泛流传,仅限于在台的清宗室后人中。

溥仪墓仅仅写了溥仪的名字

2004年,中国的爱新觉罗宗室成员为溥仪上庙号为恭宗,谥号愍皇帝,尊骨灰奉安处为献陵。并尊婉容为孝恪愍皇后(淑妃文秀已被废为庶人),谭玉龄为明贤皇贵妃(骨灰葬处为祥妃园寝),李玉琴为敦肃福贵妃(2001年薨,73岁),李淑贤为孝睿愍皇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