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女皇登基,中国人朝贺时突然下跪喊万岁,女皇顿时不知所措

有种说法是:“在清朝之前,中国从来没有优秀的外交家。”其实,这句话是不对的。张骞、班超、唐玄策、郑和,但凡大一统王朝,出使国外哪个不是拽得二五八万的样子,动不动灭国,拿了别人国主、王子回来当土特产... ...

所以,中国古代不是没有外交家,而是,中国一直都有各种外交的,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这些外交家的硬气程度是不一样的。满清入关以来,实行的是闭关锁国,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如此之下,大清朝的外交就显得不那么“起眼”了。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有意思的满清外交趣事。

众所周知,“跪拜礼”是中国旧社会的一种基本礼仪,因此,直到推翻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成功前的几千年间一直流传于世。只是,到了乾隆年间,“中国式跪拜礼”第一次受到了较大冲击。英国外交官到北京拜见乾隆,但是,不愿意行中国的跪拜礼。

最终,经过了几经争论之后,乾隆皇帝同意接受英国使者的西洋式单腿跪拜礼。

然而,在此前,跪拜礼也受到过一次挑战,那就是发生在乾隆爷爷康熙皇帝的身上。就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康熙在位期间,他所做出的政绩为后来清朝走向巅峰做不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他也深受百姓爱戴。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皇帝竟然受到了来自外国人的一次严重“挑衅”。

1675年3月,尼古拉使团被俄国沙皇派遣到中国访华,既然来到了中国,那么,肯定是入乡随俗啦。于是,中方就提出要求:在尼古拉朝见康熙皇帝的时候,清朝负责礼仪的官员按照中国的“三叩九拜”之礼来要求尼古拉拜见康熙,但是,尼古拉怎么也不肯。

他甚至直言说到:“在俄国,我就是见到我们伟大的沙皇陛下,也只是简单行单膝下跪亲吻之礼,恕我做不到。”礼仪官被尼古拉给说懵了,想到,如果尼古拉不行跪拜礼的话,那么,下一个倒霉的就是我了,于是,吓得他赶紧哄尼古拉。

在礼仪官的百般劝说下,尼古拉烦不胜烦只好答应了,但是,却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其答应,不然他就不下跪。尼古拉要求大清朝安排隆重的仪仗来接待他,礼仪官看他提出这个条件,顿时暗松了一口气。

对于这个问题,就是没有尼古拉要求,他也会做到的,毕竟,清朝是天朝上国,宣扬国威的事此时不做更待何时啊。但是,事情并没有礼仪官想得那么顺利,终于到了面见康熙的时候了。

尼古拉来到了金銮殿,对康熙行了双腿跪拜,但是,没等康熙说“平身”,尼古拉就站了起来。康熙顿时就怒了,朝见之后,康熙下令责罚负责这个事情的礼仪官,责骂他们办事不力,并且,给了尼古拉一个差评,意思就是:“俄国人不知礼数。”

无独有偶,1793年,英国王室派马戛尔尼勋爵率使团来华,希望能与清朝建立外交关系。但是,使团还没有上岸,来迎接的清军便冲了上去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他们给英国船队上插上了许多“英吉利朝贡”的彩旗,并且,在礼品单上则一律写着“贡品”的字样。

在觐见时,受到如此侮辱的马戛尔尼坚决不行跪拜礼,“大度”的乾隆帝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却拒绝了他们的建交请求,并发诏说:“西洋国家很多,不只你一国,大家都派人留居北京,那么,要我天朝人去哪?天朝的恩威普及天下,稀世珍宝,应有尽有,所以,我们不需要你国的货物,我们也不稀罕。”

但是,英国人并没有死心,嘉庆时,英国人又派阿美士德勋爵率团来访。同样,清朝大臣们强烈要求英国来使必须行跪拜礼,阿美士德自然不肯,随后,场面出现了混乱:大臣们推的推、拽的拽,非要他们学习叩头不可,阿美士德等人则坚决抵抗,并提出严正抗议。最终,当抗议报上去之后,嘉庆帝龙颜大怒,下令让英国人立刻离开北京。

但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为了展现清朝是礼仪之邦。康熙帝的儿子雍正帝也做了一件搞笑的事情。俄国新沙皇安娜·伊凡诺芙娜登基,雍正帝派大使前去恭贺。在使团出发前,雍正帝再三圣令,说到:“以前俄国使臣到中国极其的傲慢无礼,我们千万不能像他们那样,要懂礼数,让外国人见识见识我们的礼仪,让他们受教。”

之后,圣彼得堡觐见,理藩院侍郎率使团成员行三叩九拜之礼,场面震撼,让女皇大吃一惊:“发生了什么事了吗?他们干嘛朝我跪下啊?”沙俄女皇实在是无法忍受这么多人跪拜在自己的面前,于是,示意他们赶紧站起来。但是,他们不同意,说:“这是大清的礼节,请女皇不要勉强他们。”一行人直到沙俄大臣宣读完国书,才在高呼“吾皇万岁”之后全部起立。

觐见完毕,女皇让使团回去休息,于是,这些人又重蹈覆辙,行大礼表示感谢,然后,在众人莫名其妙的目光中小心翼翼离去。生怕出了什么纰漏,否则,回去无法向雍正帝交代啊。不仅如此,清朝在外交方面闹了不少笑话,简直是把清朝的外交演绎出小孩子办家家酒,纯属一场“儿戏”。

清朝末年,统治者渐渐意识到一直闭关锁国不行,要适应世界的变化。

但是,这条路走起来非常困难,好似一个软体动物,始终不能把自己的身板给挺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外交人员也只能耍一些小聪明来弥补外交上的遗憾。例如:有次李鸿章在接见俄国使节,想学几句俄语,但是,这俄语极绕嘴,很难说出口。李鸿章灵机一动,在不离手的扇子上写了几句俄语的音译,以应不时之需,如“请坐--杀鸡切细”、“再见--达四维大理也”。

如此这般,俄国人听后居然十分高兴。

不但如此,李鸿章还干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那就是在1896年的7月13日,李鸿章出访法国的时候,法国外长汉诺威为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按照惯例,在检阅时,两国首脑要唱自己国家的国歌。但是,中国当时哪里有什么国歌啊,李鸿章无奈之极,来了一段家乡合肥的小戏庐剧,这让当时在场的人满脸疑惑。

还有清廷赔付战败赔款,为了面子硬说是“抚恤”;把外国的吻礼错以为对方在索要礼物等等。清朝时期,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外交事还有很多,这就是中国清朝的“儿戏”外交,而这背后更是闭关锁国,缺乏外界交流的结果。

参考资料:

『《清朝外交趣事》、《马嘎尔尼访华事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