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起家的狐朋狗友,本来都是市井小民,为何能变成个个名将?

刘邦当皇帝之后,他的一些亲信都担任了各种各样的职位,成为贵极一时的大官,但是我们简单想一想,在刘邦举事之前,这群人是什么?

没错,他们只是刘邦身边的狐朋狗友,其中有杀狗卖肉的、赶车做服务的、弹棉花的、有一些还是刘邦的亭长同僚,还有的是管监狱的。但奇怪的是,不管这些人以前是干什么咱活累活的,他们跟了刘邦之后的能力都瞬间被拔高,不是军事将领就是治国大才,这真的是很奇怪的情况。

虽然有一个幸存者偏差的例子,就是说刘邦在举世的同时也在筛选这群跟着他的人,最后留下的是最有能力人,一些没能力的可能就早死了。其中曹无伤就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例子。

在鸿门宴之前,曹无伤已经是沛公刘邦军中的左司马了,如果他不告密,能活到刘邦称帝,基本上他也可以属于我们讨论的军事将领或者治国大才了,可惜这个左司马偏偏作死嘛。曹无伤关键时候站错了队伍,没有像卢绾、刘交、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坚决在刘邦身边不动摇,还反过来对项羽阵营抛媚眼。经过鸿门宴一遭,刘邦和项羽心有默契,不出意外的曹无伤就被诛杀了。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跟对了大哥,可能这些狐朋狗友能力也就那样,只是跟了一个刘邦才有后来的地位。要是换做项羽当主子,那不也是败军之将,成王败寇也不是简单说说而已。

龙且就是一个例子,他是项羽军中最能打仗的将军了,但是被韩信克败之后,连项羽都表现出了恐慌。甚至还派人跟韩信可以说,龙且的地位在楚军中可见重要性,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龙且呢?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这些狐朋狗友虽然以前是杀狗的、赶车的、吹桑的,但人家的能力其实非常过硬。当时的秦帝国的人才机制并不是非常好,活生生就把他们给漏了。

刘邦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吧,他和卢绾一起学《尚书》,一起周游列国,想要跟李斯一样做门客,谁知道中年回到老家也只是大秦帝国中的一颗螺丝钉。

而等到程胜吴广举事之后,刘邦跟随潮流迅速成长为军事家、政治家,连读过书的贵族张良看着都非常惊讶,最后说了一句:沛公殆天授也。刘邦牛逼~

可以说像刘邦这种天授的人都做一个小小亭长,不正是说明秦帝国选拔机制不好,所以刘邦的狐朋狗友才沦落为杀狗的、赶车的、吹桑的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