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兵书《武备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的作者又是什么样的人?

中国的历史悠久,而且也符合《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这分分合合之间,中国人打了无数次仗,也涌现出无数个军事大家。有人说,评价某人的军事能力,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那就是这个人留下的兵书。而另一方面,生而知之者少,后世的将领大多数都是学习前辈的经验而来的。因此兵书也算是一位军事家留给后世的巨大贡献。

明朝末年,外忧内患。内有流民和弊病百出的管理,外有北方的游牧民族、沿海的倭寇的威胁和侵入。在这种情况之下,明朝虽然没有分崩离析,成为三国时期那样的乱世,但是也处于比较大的危机之中。一些文人志士有感于这种情况,开始发奋起来。因为游牧民族和倭寇的直接威胁,所以军事也受到这些文人的重视,很多兵书被撰写出来。《武备志》就是其中一部。

《武备志》在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基本上是由大到小、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兵诀评》顾名思义,收录一些兵法,再加以评点,是理论基础;《战略考》中举出从古到今的一些有名的战例,可以帮助消化兵书中的内容。

《阵练制》包括阵法和练兵之法,用文字和图像结合的方式,比较生动;《军资乘》涵盖的东西非常多,军资、武器、运输、医护等等;《占度载》可以分为占和度,占就是占天时,度就是度地理。这也很好理解,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基本上也就胜利在望了。

《武备志》的作者叫做茅元仪。他曾经说过自己“喜读兵农之道”,都是非常有用的东西。耕战是立国之本嘛。茅元仪算得上是忠臣良将。他有一颗报国之心,为明朝抵挡后金的军队,但是却常常受到中伤和构陷,郁郁不得志。茅元仪听到前方的明军惨败,国土沦丧,自己却被流放,什么也做不了,不禁悲从中来,每天借酒消愁,最后也是在忧愤中死去。

茅元仪的在战场上不算活跃,但是一部《武备志》足以让他青史留名。《武备志》不仅对当时有影响,其中一些理论放在今天也是适用的。而且《武备志》中关于明朝边疆地区的情况、郑和的航海路线等都有记载,也是珍贵的史料,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参考文献:《武备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