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把最好资源给了曾国荃为何曾国荃没能成为李鸿章

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书生带兵,比较讲究“公正严明”,对于部将们大体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然而,当他面前站着曾国荃和其他将领时,一定是偏向曾国荃。

首先我们看,在军饷问题上,曾国藩是怎么偏向曾国荃的。

1861年,曾国荃率领湘军,与彭玉麟水师合作,攻陷了安徽金柱关。金柱关扼守长江咽喉之地,是南来北往的水陆交通要道。曾国藩打算在这里设置一个税关,向过往商人收取厘金,解决湘军的粮饷问题。

那么,抽到的厘金怎么分配呢?曾国藩是这么打算的,曾国荃得八成,曾国藩另一个弟弟曾国葆得两成。等于是曾国荃、曾国葆两兄弟将厘金瓜分了,根本就没有彭玉麟什么事儿。

曾国荃看出了不妥,回信称:“来示所谓沅八成、季二成,弟意不如雪二成、季二成、沅军分六成,似更公道。盖水师蛮攻此处,费力不小,而伤人亦多,且抽长江之厘全靠水师稽查也。”

曾国藩这才发现,自己将彭玉麟忘得一干二净,这才重新分配,曾国荃得五成,彭玉麟得三成,曾国葆得两成。

然而我们再看,在战功问题上,曾国藩是怎么偏向曾国荃的。

在清朝,战功是一名将领的命根子。没有军功,一切都免谈。为了帮助曾国荃抢夺军功,曾国藩想尽了一切办法。

1860年,曾国藩联合湖北巡抚胡林翼,对太平天国重镇安庆进行围攻。由于安庆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是拱卫天京(今南京)的西线屏障和粮源要地,湘军和太平军在这里展开激烈争夺。太平军派出英王陈玉成,率领精锐部队多次前来救援。于是,曾国藩就分别两路,一路继续围攻安庆,一路对陈玉成援军进行阻击。

显然,在这两路部队里,阻击陈玉成援军的压力更加巨大,必须面临着一场又一场的硬仗。陈玉成是太平军悍将,湘军名将鲍超、李孟群、李续宾都在他手里吃过苦头。李续宾战败身死,李孟群战败被俘——后来还是被杀了,只有鲍超战败后侥幸逃走。相对而言,攻城部队就轻松很多。而当战役结束后,论功行赏时,人们第一个想起的,总是攻克城池的部队。所以,人人都想攻城,不愿阻击援军。

胡林翼最初安排自己的部下攻打安庆,但曾国藩费尽周折将他说服,最终将曾国荃安排为攻城。于是,1861年8月,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克安庆。曾国荃因功赏穿黄马褂,赏“伟勇巴图鲁”名号。

对于曾国藩的安排,许多人很不服,可又无可奈何。谁叫曾国荃才是曾国藩的亲弟弟呢?

然而,曾国荃虽然得到了最好的资源,却并没有成为李鸿章、左宗棠那样独当一面的人物。曾国荃终其一生,都在曾国藩阴影下过日子。

曾经有一次独当一面的机会摆在曾国荃面前。

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以“围魏救赵”之计,出其不意地攻破江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的直接威胁。随后,乘胜而下,攻占了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等地。1861年,李秀成突然进攻上海,引起了上海士绅的恐慌。

上海士绅派出代表,来找曾国藩,请他派军队进驻上海,并保证每月可筹集60万两银子的军饷。这让曾国藩很心动。因为湘军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筹集军饷。曾国藩看到里面蕴含的巨大机会,自然首选曾国荃。

没想到,曾国荃没有同意。那时候,曾国荃正在全心全意围攻天京,不愿意分心到上海去。曾国藩只好重新找人,将这个任务交给湘军老将陈士杰。哪想到陈士杰犹豫不决,以“母老”力辞。

就在这时候,李鸿章主动请缨到上海去。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僚呆了好些年,苦于没有单打独斗的机会,自然渴望这个难得的机会。曾国藩见曾国荃不感兴趣,便只好安排李鸿章组建淮军,前往上海。

事实证明,上海之行,彻底改变了李鸿章的人生命运。他所组建的9000人淮军,到上海后全部装备了洋枪洋炮,还聘请了外国教练训练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李鸿章本人也在曾国藩举荐下,出任江苏巡抚,地位超过了曾国荃。

更重要的是,李鸿章在上海与洋人打交道后,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为之后的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曾国荃没有珍惜独当一面的机会,倒是因此成全了李鸿章,这是福还是祸?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