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宛平知县有多牛?每年都向皇帝收一次税

按照清朝官制,知县的官级为正七品,处于权力结构的下层。所以,人们又称知县为“七品芝麻官”,形容其权力的低微。

可是,有这么一个县的知县,却牛气得很:他每年都要向皇帝收一次税。

这个县叫宛平县。

清朝时期,京城北京东西分界,分别由宛平县和大兴县管辖。西部归宛平县,东部归大兴县。由于地处京畿要地,宛平县的知县与其他知县不同。其他知县的官级为正七品,而宛平知县的官级为正六品,足足高了一品。宛平县的县丞为正七品,仍然比其他县丞高了一品。这也显示朝廷对宛平县的重视。

宛平县位于京城西侧的通衢大道上,是进入京城的咽喉要道。从明朝时期以来,皇帝出巡、京官外出办事,以及封疆大吏进京觐见皇帝,都会从宛平县经过。进出宛平县,就是进出京城的标志。所以,朝廷为百官践行,以及迎接凯旋归来的将士,都选择在宛平县设宴。

宛平县辖区有一块地盘,叫先农坛。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的重要场所,里面除了有各种祭祀建筑外,还有一块很小的田地,面积为一亩三分。这是皇帝的自留田。

从1654年顺治皇帝开始,每年农历仲春亥日,皇帝不管多忙都会率领文武百官亲临先农坛。他们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一亩三分地里进行亲耕礼,当一天农民,表示重视农业生产、不忘立国之本的意思。

经过上百年的变迁后,皇帝亲耕逐步演变成一种仪式。皇帝下田后,不需要“哼哧哼哧”地跟在耕牛后面挥汗如雨。他只需要一手扶犁,一手举鞭外,剩余的事情就全部交给身边的大臣,以及从各地请来的老农夫干了。顺便说一句,为了避免这些从没见过皇帝威仪的老农夫在皇帝面前失礼,内务府每年都会提前对他们进行礼仪培训。

当然,皇帝日理万机,他亲自当了一天农民后,就回到了皇宫大院,直到第二年才再次移驾前来耕种。但他留下的一亩三分地没有闲着,仍然有专人负责插秧、除草、灌溉、施肥。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还得将收获的稻谷存放在先农坛的神仓院,供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我们知道,从雍正皇帝开始,清朝实施“摊丁入亩”,按照田地的多少征收“地丁银”。为了表示尊重国家税收制度,皇帝也必须为他的一亩三分地缴纳“地丁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皇帝征收“地丁银”的任务,就落到了宛平知县的头上。

于是,每年宛平知县都会郑重其事地向皇帝征收一次“地丁银”。内务府毫不含糊,照章纳税。

看到这里,大家会不会觉得宛平知县很拉风了?且慢,宛平知县虽然是照章收税,但收税收到皇帝头上来了,还是会让人接受不了。皇帝明里不会说什么,往往悄悄地找一个借口,将宛平知县免职或者调走。所以,在宛平做知县,很少做到有超过一年的。

长此以往,一个歇后语就诞生了:宛平城的知县——一年一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