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铁生文学作品:没有仇恨才是伟大,相信彼岸才能有生命的力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文学界叫这个时代为第二次启蒙时期,第一个启蒙时代是在世纪初期的五四,而每一次启蒙都是从一种旧生活走向新生活的开始,然而在文学的启蒙,往往都带着对过去的否定,不管是第一次的否定封建,还是第二次启蒙否定的群体意识下的人走入迷途,都是在否定过去,而否定过去,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是带着伤痕,从过去走向未来,如五四时期的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批判,八十年代就是对狂热而愚昧的群体生活而痛恨,所有的故事矛盾都是在体现这种伤痛,甚至还有一个时期,把很多作品列为伤痕小说,与其说是伤痕,不如说是仇恨!

不管是过去对地主的仇恨,还是八十年代对愚昧的仇恨,好似我们对仇恨情有独钟,记得有一次和一个不经常读书的人闲聊,他说沈从文的书为什么别人说好看,他怎么一点不觉得,我无法跟他解释,我只好笑着说,沈从文把妓女都刻画的有情有意,这难道不是好看?我朋友,也许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在过去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阶级对立的时代,不是敌人就是亲人,不是对,就是错,那个时代不管是受到的教育,还是看到的影视剧作品,无一不是充斥着仇恨,于是他们的审美观也就与当下很多人不同,我为此也不断的努力去清除那些残留对我的影响,但以此我不得不延伸出这个关于制造仇恨的话题。

史铁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作家,以至于现在仍然没有看到文学界的一些所谓“权威”给予他什么样的文学定位,而仅仅是在圈子里,作家们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认可,但不管现实如何,一个从仇恨的时代走过来的作家,身上却没有仇恨的影子,我觉得确实很难得,虽然因为那个时代,他自己无缘无故的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他没有怨恨时代,也没有怨恨其他人,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人眼里都只能看到仇恨的时代,而史铁生眼里却只看到阳光和温暖,从作品中表现出的宽厚善良和大彻大悟,不是尽情的宣泄而是一种超越和升华,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有他这样人生经历的人。

我们的很多作家,如果没有仇恨,他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冲突,与之相反的是我有一次看到一部西方影视剧,名字好像叫《天堂五分钟》,整部作品却是在表达一种对仇恨的忘记,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这样一句话,我至今还记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表达仇恨的冲突从来不是文学作品里的最有价值部分,史铁生在几乎所有的作品里,不但没有过多的仇恨,而更多的是在阐释一种对彼岸世界的感悟,我们一直不相信彼岸世界,因此也就没有了纯精神信仰。

在他的《命若琴弦》的那篇小说里,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一个只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世界,人的堕落和毁灭终是最难逾越的,这是一种完全区别于过去封建士大夫的那种儒道互补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其最根本的结症在于如果固守儒道互补,就必须回归婴儿般的天人合一,这是一种时代的倒退,而为了继续在欲望的现实中前行,就必须有真正的彼岸信仰,才能带着人生走向希望的远方。

文:饼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