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结束后,阵亡士兵的尸体是怎么处理的?有种方法最奇葩

说起战争,很多人都非常畏惧。的确,战场是杀伐之地,有战争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伤亡。“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代的徐锡麟曾用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将士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由此也可以看出战场是多么血腥与残暴,每一个奋勇杀敌的将士都抱着必死的心态。在战场上,双方军队博弈,为了胜利可以牺牲一切。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胜利者掌权夺势,登基为帝。失败者则只能任由胜利的一方处置,连自己的身后事都无权做主。中国古代王朝历经变迁,数次更迭,王朝战争不断。

可以说,有王朝的建立,就一定有战争。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提出疑问了,既然古代有那么多的战争,古代战争结束后,阵亡士兵的尸体是怎么处理的?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他被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格浪漫、想象奇艺。而杜甫却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眼见战乱爆发,百姓流离失所,因此他的诗沉郁顿挫,多描写民间疾苦。正因如此,杜甫的诗中有很多关于战争的描写。他在《军车行》中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战场上尸骨累累,战败的一方连逃跑都来不及,又怎么会顾及他人的尸体呢?

因此,在大战过后,一般都是由胜利的一方来处理尸体问题。阵亡者皆是为国而死,他们虽然失去了生命,但也完成了使命。因此,胜利的一方会善待己方的尸体。他们会将阵亡者的尸体送回他们的故乡,交由他们的家人处置。而那些敌方的阵亡者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大军溃逃,谁还会在乎这些阵亡者的尸体。假使胜者可怜这些死在异国他乡的将士,则会在在战场周围挖一个大坑,把所有的尸体都埋进去,让他们不至于曝尸荒野。可如果胜者不屑一顾,这些尸体就会被扔在当地,最后沦为兽类的食物,死无全尸。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这两种方法外,古人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处理尸体的手段,它的名字叫做筑京观,这种方法最奇葩。这种方法的名字听起来就很不普通,实际上,这种方法最后的结果也的确是让人非常震撼。那么筑京观到底是怎样处理尸体的呢?战争过后,战胜的一方会将战败的士兵的尸体挪到道路两侧,然后将这些尸体堆成金字塔的样子,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功绩。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筑京观的记载,武将尤其喜欢用这种方式来显摆自己。筑京观这个优雅的名字背后,是将士的累累白骨。历史上关于筑京观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据说隋炀帝曾派兵攻打高丽,但让人没想到的是。

高丽士兵群情激昂,最终打败了隋朝的军队。隋军退兵后,不知天高地厚的高丽人竟然将隋军的尸体做成了筑京观。隋朝如此强大的国家竟然败给了高丽,将士们的尸体不仅不能入土为安,甚至还被做成了筑京观。后来,唐太宗派兵讨伐高丽,不仅把高丽人打得落花流水,还将京观毁掉,把将士们的尸骨带回了中原。不久以后,筑京观就被叫停了。士兵的尸体堆积在一起虽然壮观,但久而久之会散发恶臭,污染环境,更有甚者可能会引发瘟疫。为了避免瘟疫的大规模扩散,皇帝决定用土葬或是火葬代替筑京观。这样做,不仅能节约土地,也能有效的遏制因尸体而引发的瘟疫。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