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省长还不如写字有意思,辞职还乡钻研35年,一手行书堪比赵孟頫

本文由长篇名家传记《徐芒耀的油画世界》作者陈洪标撰写

历代书法名家,他们都有一条相似的绿色通道。

不是出身书香门第,就是源自官宦人家。

原因很简单,他们家里有名人书画,可以看到一些名家真迹,并用来临摹研究古人的笔墨和笔法技巧。

这还是最差的条件。

最理想的是手授口传。明代书画名家和收藏家董其昌认为,笔法是学书之要,千古不易。

而要学到真正的笔法,除了看名人真迹,最主要是靠手把手教,它放在口传的前面,口传包括文字的传承。

有人会说,照这样说了,古时贫穷人家就出不了书法家了。

是的。

在古代人人都是用毛笔写字的,要想有书法作品留世,首先要成名,不像现在,你要留名,出本书往图书馆里一放,后人就可以查到,和出不出名无关。

而要出名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之外,还要有必备的条件,那就是要学到古人的笔法。而这种技法一般都是家学传承。不是传给亲儿子、亲外甥,就是传给亲徒弟。

据记载,笔法是从蔡邕那里开创的,传授到王羲之手上。王羲之传给儿子王献之,王献之传给外甥羊欣,羊欣传给王羲之五世孙王僧虔,王僧虔传萧子云,萧子云传给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智永传给外甥虞世南。虞世南传给两个徒弟欧阳询和褚遂良,还有李世民。欧阳询又将笔法传给虞世南的外甥陆柬之,陆柬之传儿子陆彦远,陆彦远传给外甥张旭,张旭传给李白、颜真卿、徐浩仨徒弟,然后颜真卿传给柳公权、怀素、邬彤。到这里就结束了,时间就在唐朝,笔法的传授从此中断。

所以苏轼则说:“自颜、柳氏后,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意思是笔法的传授在唐代就终结了。

后来学笔法,只能从古人的真迹中去琢磨。

所以出生贫穷,要么出家为僧剃度为尼,寺庙和庵里藏有大量古人墨迹,是研习的好环境。

还有一种特定的情况,就是历代帝王。他们的字都能留下来,但真正像宋徽宗赵佶自创瘦金体而留名于世的也不多。

今天要说的是自创“潘体”的潘龄皋,也是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传承家学,书法方面颇有天赋。

后来,走仕途,也算顺利,从考取晚清的进士,做翰林院编修,到甘肃任知县、知府等职务。辛亥革命后,担任甘肃省长一职。

不过,经历朝代更替后,潘龄皋不仅觉得仕途迷茫,而且觉得做一省之长,除了繁琐和应酬之外,没什么意思,还不如读书写字有味道。

于是,潘龄皋辞职还乡,回到河北保定市安新县。

尽管他在当省长之前,书法已到达了颇深的造诣,尤其他的楷书酷似颜真卿,外加刘墉的浓厚茂密,形成了丰腴雄浑,外柔内刚的书风,自成一家。但是,他深知自己的书法还没有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于是,在接下来的35年里,潘龄皋一直痴情于研学书法。取法苏东坡的丰腴放纵,又融入赵孟頫的淑美和董其昌的清雅,逐渐形成了被时人称其为“潘体”的自创书体。

在潘龄皋67岁那年,天津文成堂专门为他出版了14种字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楷书和行书字帖,如《胡大川幻想诗》《南濠诗话》《又一村诗话》等。

1938年,71岁的潘龄皋定居北平后,书法风格已臻成熟,颇具“外柔内刚,外圆内骨”的风韵,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楷书丰腴雄浑,用笔重中见轻,章法疏朗清逸,堪比颜真卿;行书静雅灵动、风姿绰约,堪比赵孟頫;草书结字奇侧,章法清朗,堪比于右任,小字尤精。

当时津京冀等地商号铺面,都以请他题匾为荣。

与“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谭延闿齐名,号称“南谭北潘”。

1949年10月1日,82岁的潘龄皋用在书坛的名望和为人,受邀参加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晚间还出席了国宴。

本文系【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由长篇名家传记《徐芒耀的油画世界》作者陈洪标撰写。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