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背后的男人,能治国、能打仗,最后却难以善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两种人可以称之为英雄。一个是像金庸笔下的各个武侠人物式的古代游侠,他们闯荡四海,行侠仗义,为民除害,是正义的化身。另一类就是像霍去病这样式的人物,为了祖国的安稳而抵抗外敌,浴血沙场的将军战士。前者我们了解的不是很多,很多时候都会被武侠小说所影响,很少能想到真正的历史人物来学习。但后者可就多了去的,基本上每个朝代都会出一两个这样式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践行自己对皇帝的忠诚、对百姓的关心,守护了一方和平。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表现过于突出,让我们很多时候只能看到他们,而忽略了好多背后的人物。

比如说抗倭名将戚继光,我们知道他的军队骁勇善战,为大明朝抵挡了倭患,却不知道这背后还有另一个男人发挥着作用,这就是胡宗宪。 胡宗宪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他字汝贞,嘉靖时期的官员。正如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早年间汝贞也是勤奋读书,考取了功名,被安排到了刑部观政,学习政务。一般的进士能在这个部门学习,后来的发展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没过两年,胡宗宪就被调到了山东到了县令。虽然这个官职不算很大,可是他做的却很认真。在古代,农业是大部分人的生计所靠,而蝗灾是最致命的灾害,胡所在的县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然而文人出身的他,还真带领了当地百姓解决了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

当地多出盗贼,好几任官员都没能解决,但胡宗宪用了安抚劝降的方法,发挥心理战的攻势,让他们自行解散了,有的甚至还被编入了士兵的队伍当中。可以说胡汝贞早年的工作经验,在他后来抗倭的使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一个小小的县令都这么能干,朝廷当然不会忽视这样的角色。加上胡宗宪又是严嵩的门生,仕途自然是比较顺利的。于是他从一个县令慢慢的升迁,做到湖广巡按。在这个位置上,他很好地解决了当时的起义叛乱事件,受到了朝廷的肯定。在他回乡守孝的几年里,胡汝贞没有荒废这段时间,而是充分利用起来去读书学习,这样他的理论层次和政治素养水平又上了一层。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这样的官员最适合提拔任用了。于是乎胡汝贞担任了浙江的监察御史。

这个官职可不一般,肩上的担子非常重。明朝建国以来的倭患在这个时候已经非常严重了,胡汝贞所管辖的浙江地区正是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朝廷让他来担任这个官职,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用胡宗宪来解决和平息了这场祸患。想要解决倭患,这第一件事就是塑造一批英勇严明的军队。当时的浙江官兵纪律非常散漫,没有一点战斗的斗志。于是胡汝贞下大力进行整顿,以严明的赏罚为手段,把整个军队的作风扭转了过来。这下子什么军容、军纪都慢慢地形成了,士气也开始提高。这段期间胡宗宪还不断的受到了严嵩的举荐和皇帝的提拔,成了浙江和南直隶的总督,权力盛极一时。

也就是在这时候,他任用了戚继光为抗倭将军,这样才有了戚家军后来彰显威风的可能。 事实证明朝廷任用胡宗宪为两地的总督是正确的,他采取了好多举措来解决倭寇侵扰的问题。为了预防敌人的入侵,他派人将沿海的地形绘成地图做标注,在各地建立防御工事,配备了大炮、火箭和哨兵,以此来有效的防止倭寇上岸。另一方面就是他指挥这些兵马和倭寇作战了。在每次的战斗中,胡汝贞总是和将士们一统作战,丝毫不畏惧倭寇的火力。战场上时刻都能见到他穿着战甲拿军刀指挥作战。周围都是敌人放的箭他也不怕。再加上胡汝贞在倭寇内部使用的离间计,困扰明朝上百年的隐患终于解决了。

可以说这功劳主要就是胡宗宪的,而戚继光出名是因为军队能打仗作战,胡才是他背后的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最后却没落到一个好下场,为什么呢?之前已经说了,姓胡的和严嵩有着师徒关系。姓严的可不是什么善茬,作为内阁一把手犯下的罪状数都数不过来。他被皇帝整治的时候,胡汝贞自然是要受到牵连的。当初胡宗宪做官,也贪污过不少钱财,不过他的那笔钱多用于和严嵩的人打点关系和犒劳军队战士们了,但照样难免遭灾。不过念在他抗倭的功绩上,皇帝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不与深度追究。可是没成想胡汝贞的政敌翻出了他和严家勾结的罪状,甚至有假传圣旨的铁证。结果皇帝容忍不了,把他抓了回去。这件事上其实胡宗宪是被陷害的,可惜他百般辩解也没有用,最后便自尽而亡,直到穆宗继位才被平反追封,结果非常令人惋惜。 其实胡宗宪算得上一位大英雄,治国打仗方面都很有成就。可惜时运不济,偏偏和贪官严嵩扯上了关系,最后也没能有个好的结局。如果当初他洁身自好,说不定就是另一种结局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