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竟然可以这样——学贯中西的辜鸿铭和他的书法

辜鸿铭(1857年-1928年),字汤生,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

辜鸿铭被称为“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翻译了《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及精神,产生巨大影响。

青年时代的辜鸿铭

能在14年时间拿到13个博士学位,说明了辜鸿铭的聪颖、领悟力和勤奋大大超出了一般人,也注定了他不是一个走寻常路的人。

1880年,23岁的辜鸿铭回国,得被张之洞赏识,在张府做幕僚二十年。

从之前的经历上来看,辜鸿铭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和积累主要来自于在张之洞府上做幕僚的二十年,这里的传统文化,当然也包括他的书法。

张府翰林众多,多有饱学之士,辜鸿铭身处其中,被鄙视是很正常的,所以发愤图强,恶补传统经典。补上了这一课,加上他的超强悟性,辜鸿铭毫无悬念地成了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

他的书法,也是在恶补国学的十多年里一起修成。但是在这样情况下的学习,他的书法自然不是按部就班、下了若干临池的苦功的所谓的“正统”书法,我称之为“才气字”。

这个“才气字”自然也不能以传统书法艺术的条条框框去理解,因为他往往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学习,不会走入帖、出帖、自家面目的老路,恐怕在适应了毛笔书写的技法、规律之后,就已经开始自出机杼了。这一点,从辜鸿铭遗留下来的墨迹也可窥见一斑。

以辜鸿铭的积累和学识修养,走这样的路子无可厚非。但是后学之人只可借鉴,很难照搬:因为没有他的积累深厚和理解力、领悟力,一不小心就走偏了。

辜鸿铭书法

他的书法几乎看不出某一家的家法传承,想来在临帖、读帖的过程中信奉“拿来主义”,通过杂糅整合,便是自家法。正因为这些原因,辜鸿铭的书法像他的人一样,你说不清楚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又好像什么样的人都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之后还在国民政府体制下的学校任教——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知识结构,那得怎样的一个强大的大脑才能保证各样观念不冲突,不把他折腾成疯子!

所以,辜鸿铭必然有超强的整合能力,不管是知识的融合、生活、工作、交际、学术,就好像一个百宝格,什么都有,又井然有序,欲取欲求,随手拈来。

又像是电视机的换台,换到哪个台,就演哪个台的节目。

敬天法祖 尽忠报国

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是地道的中国人,他的母亲是葡萄牙人与马来人混血。辜鸿铭又是英国商人布朗的义子。布朗先生也是一个明智的人,他在辜鸿铭10岁的时候就告诉他:“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所以那些国家的学者都在努力钻研中国文化;希望你日后也能为自己的国家学好中西文化!”。于是,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又到到英国攻读西方文学专业,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去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学。

布朗先生的话,在辜鸿铭的心底埋下了西学的种子,并历时14年学有所成;1881年与马建忠倾谈三日,随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潜心学习中国文化,是为辜鸿铭埋下的第二颗中学的种子。

1885年,辜鸿铭来到中国,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其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正赶上实施新政、编练新军,发展高等教育。辜鸿铭的西学知识派上用场,筹建了由中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辜鸿铭任英语教习,授课大受欢迎,全校师生景仰,成为自强学堂一代名师。

中年时代的辜鸿铭

1905年,辜鸿铭任上海黄浦浚治局督办;1908年任外交部侍郎;1910年,赴上海任南洋公学监督;1911年辞去公职;1915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于1909年出版,《中国人的精神》(《春秋大义》)于1915年出版。

1924年辜鸿铭赴日本讲学三年,其间曾赴台湾讲学;1927年从日本回中国;1928年4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优点概括为“温良”(英文:gentleness),并说道:“中华…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仔细想来,何尝不是经典判断!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这又何尝不是振聋发聩之语!这与王阳明这个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大儒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何其相似!

老年时代的辜鸿铭

温源宁先生这样评价辜鸿铭:“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的奴隶标识(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这一评价,我认为是十分中肯的,然而辜鸿铭何止是有趣。

我们所见的有关于他的逸闻趣事、只言片语,都代表不了完整的辜鸿铭的人格,他的书法也一样,你这次见到的是这样的,下次见到,有可能就那样了,但是什么样子的都是他。

他的书法,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或者“能力”:游刃于传统之中,不为传统拘束,暗合传统,又我行我素。

虚静

这样的人物,我是看不透、理解不了的,因为无法和他站在一样的高度:看到的风景不一样,映照的内心就不一样;内心世界不一样,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不一样。所以只能从表象分析出一些可能,不敢妄言。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观点仅代表个人;图片来自公开资料,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