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死得最可惜的大臣,短短几句话,就为武帝战胜匈奴奠定基础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陆吾

如果贾谊不是英年早逝,只活了33岁,汉王朝甚至中国的历史或许将会是另一番模样。

贾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拿现在标准看,贾谊绝对算得上西汉初年的杰出青年,妥妥的“学霸”一位,文史中曾记载:年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学而优则仕,作为一名学习优秀的好青年,仕途是贾谊最理想、最正确的向上之路。

果然,在他21岁时,经老师吴公的推荐,被汉文帝刘恒召入中央政府,任命为博士,也就是皇帝的智库人员,负责出谋划策。从此,贾谊步入了政治活动的舞台。

从21岁进入政坛,到33岁英年早逝,时间不长,区区12年,但贾谊留下的政治、经济、民生、国防、外交遗产比比皆是,在他死后,他的理念、政策仍被汉王朝执行,为汉朝的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资治通鉴·汉纪五》中记载了不少贾谊对于当时汉朝农业的看法。文中记载: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贾谊对汉朝初期重商轻农的风气十分忧虑。汉朝建立四十年来,国库和私人的粮食存贮仍然少得可怜,而商业却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耕种,投身于汉朝的经济建设大潮之中。

“一旦老天不按时降雨,发生旱灾,需要拿什么去救济老百姓呢?边境突然出现了紧急情况,需要征调数百万将士,拿什么去供应军需?战事和旱灾同时发生,国家财力无法应付,啸聚劫掠,易子而食,天下就会起事大乱,如果发展到这种地步,怎么才能制止?”

贾谊的三个问题使当时的文帝大为焦虑,最终,文帝下诏举行“藉田”仪式,也就是皇帝亲自下田耕作,为天下人做出表率,这一仪式一直持续到了文帝驾崩。

天子都下地劳作了这还得了,于是乎,上行下效,各级官员纷纷下地,西汉初期农业的地位不断升高。

可以说,充足的粮食储备为汉王朝前期的稳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使汉王朝在短时间内充实了国力,为汉王朝后期的南征北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将刘氏子弟分封各地称王,除了是对跟随他征战多年宗亲的赏赐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强全国的统治,“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对于身上流着刘氏血脉的一族宗亲,他信任还是多一点的。

对于诸侯王的弊端,《资治通鉴·汉纪六》中记载了贾谊的主张。贾谊对文帝全面分析了诸侯王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提出了不断分封以弱化诸侯国、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然而文帝只是采用了一部分。

最终,在景帝三年时,吴楚七国叛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分析的正确性。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景帝就乘机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力量,使他们仅得租税,而失去了直接治理王国的权力。

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其封地分为若干块,分给自己的子弟,从而实际上分散和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这更是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全面实行了。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反映了贾谊超前的思维,虽然在文帝一朝时发挥作用不大,但在景帝、武帝时期最终得到了实现,对汉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大国战争,往往是在争夺全球储备货币的发行权,金属货币时代主要是争夺黄金和白银。

两千多年前,贾谊的经济思维也不容小觑,他也深知货币发行权的重要性。《资治通鉴·汉纪六》中记述,文帝下令废除了禁止民间铸钱的禁令。

贾谊听闻后,大为担忧,立即上疏文帝,他从法律是善法还是恶法、从钱币铸造过程中的弊端、从中央政府管理的难度、从发行钱币权力的各个方面向文帝进行了劝谏,但文帝却没有采纳。

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汉朝钱币的不统一,钱币流通不畅,贫富不均差距更加严重,一些诸侯王通过发行钱币,财富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间接为后期叛乱提供了充裕资金。

直到汉武帝时,民间私自铸钱终被取消,中央开始统一铸钱,收回了货币发行权。

在对待匈奴的立场上,以当时汉朝的国力,硬碰硬肯定是不行的。当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讨伐匈奴,结果白登之围,要不是陈平献计差点就回不来了,所以汉初才会实行和亲政策。

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侵扰,提出儒法结合的战略思想,即"德战":"以厚德怀服四夷", 辅以"三表 、五饵 "之术,其核心思想就是韬光养晦。

从总体上看贾谊的主张还是远见卓识的,有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前有越王勾践的美人计为例证,后有隋文帝分化突厥的典范。兵书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贾谊可谓深谙其道。

只不过这套韬光养晦的外交理论并不适用于当时的环境,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汉朝国力的孱弱,无力负担如此庞大的对外支出。

尽管贾谊对他这套制服匈奴的措施颇具信心,愿亲自来实行其计划,但最终未能成行。

但贾谊这套策略并非完全无用,之后,这一政策为西汉赢得了30 多年国内建设的和平环境,也为武帝最终战胜匈奴奠定了实力基础,贾谊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作出了如此杰出的贡献,使汉武帝十分感念。

纵观贾谊12年的政治生涯,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没有完全施展自己的抱负,但他前瞻性的思维、卓越的见识、精确地判断、突出的贡献,是当时公卿诸位无法比拟的。

王安石对他的评价很是中肯: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他的英年早逝,对于汉王朝而言,确实是巨大的损失。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