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林则徐之死 给清朝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之前我们说到,道光朝的名臣名督抚不多,其中陶澍算一个,林则徐也算一个。对于林则徐,朋友们都非常熟悉虎门销烟的故事,但对林在鸦片战争以后的境遇以及最终的结局,可能了解得相对没那么深。

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是英国对清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当时大清朝廷内部的路线之争,就是主战与主和之争。争斗的结果,是由主和派胜出,林则徐作为主战的代表人物,被污蔑为挑起战乱,遭贬斥而流放到了边疆地区。

当时朝中的大学士王鼎为林则徐拼力辩护,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性命,尸谏道光皇帝,都没能让他收回成命。

林则徐在新疆度过了4年的流放生涯,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被重新启用为督抚,在陕甘、云贵地区效力,但一直被排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皇帝登基,欲重新重用林则徐,可惜天不遂人愿,没过多久,林则徐就因病重,在广东逝世了。

《清史稿》林则徐本传记载:

“文宗嗣位,叠诏宣召,未至,以广西逆首洪秀全稔乱,授钦差大臣,督师进剿,并署广西巡抚。行次潮州,病卒。则徐威惠久著南服,贼闻其出,皆震悚,中道遽殁,天下惜之。”

林则徐的病逝并不突然,他在初到新疆时,伊犁将军问他“君欲远乎,欲近乎?”林则徐回答愿远,于是被派到了最边远最艰苦的地方,在天寒地冻中工作,从此落下了病根。

道光重新起用林则徐后,面对陕甘、云贵一带的复杂形势,林则徐一直都是抱病工作,透支了身体。咸丰登基宣召之前,林则徐其实已经告病乞归,但得知国家需要用到自己时,林则徐又义不容辞站了出来。但此时他已经病重,加上车马劳顿,殚精竭虑,终于没有熬过来。

当时大学士穆彰阿进谏说林则徐身体病弱,劝咸丰不要用他,一方面固然是出于排挤,但另一方面也反映林则徐在那时确已病入膏肓了。

有一种历史观点认为,我们历史的发展并不一定是必然,还是有许多偶然的事件所影响。林则徐在这个时间点的死亡,就是这样一个偶然事件,不仅对清朝造成的巨大的损失,甚至可能影响了后来十多年的历史进程。

我们前面讲到,林则徐病重时,已经告老还乡,为何咸丰还要下诏让他出山呢?当时咸丰交给林则徐的主要任务,就是抵挡刚初具规模,但还没形成气候的拜上帝教组织。

不论是官史还是私家笔记,都提到以洪秀全为首的拜上帝教众听闻林则徐起用后,都心惊胆战,差点都解散了。后来得知林则徐在上任途中病殁,气焰复盛,这才最终成长为了清廷的心腹之患。

如果此时林则徐不死,是否可以压制住这股还未形成气候的力量呢?虽然不能完全确定,但这种可能性是很高的。

史籍上声称林则徐出山后,吓得太平军差点解散,固然是有夸张的成分,但太平军之所以能迅速成长壮大,并非他们的队伍有多精锐,而且清朝地方官放任纵容的结果。

自嘉道以来,清朝官员因循疲玩成风,贪爵保禄欺下瞒上。太平军过境时,地方官员只顾自己头上乌纱帽,根本不敢与其正面对抗,都是以邻为壑,将其驱赶入邻境,便向朝廷报功。清廷中央收到的消息是屡战屡胜,实际上太平军势力却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直到攻陷金陵,清廷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若林则徐不死,一开始就由他在两广地区对抗太平军,以林则徐多年作战经验,必将通盘考虑,采用围堵策略,或许后来席卷大江南北一场大战乱,也能就此消弭于无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