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公文,却给中国带来了无尽的黑暗噩梦,与狼共舞的确没好下场

一八九四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同年的七月二十五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之后,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可以说,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并且,子啊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大清朝面临的危机则更为空前。

一八九六年十月三日,这个曾经的大清权臣李鸿章从欧洲返回,日本大使馆前顾问黄遵宪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前往津门,想要请教李中堂有关于中外局势的问题。这个时候的李鸿章言辞中充满得意,他颇为傲慢地告诉黄:“大清起码二十年不会发生战事!”

半个月后,光绪将李鸿章召进宫中,对他百般慰问,而且,两人相谈甚久。

由于,得到皇上如此的关心,李显得更加得意自负。在李给老朋友刘坤一的信中可以看出:“李鸿章除了对当今局势发出一些感叹外,还在无意间透露出一些内幕,虽然,由于甲午海战他失去了朝廷的重视,但是,如今他似乎又要被朝廷起用了。”

那么,李鸿章如此表现的背后到底有何依仗呢?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中俄密约》。

中、俄两国在酝酿了很久以后,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秘密签订了这个协定。所谓的“联俄制日”政策,其实,与我国古代“以夷制夷”的思想相同。“以夷制夷”本来是春秋时期,中原国家为了捍卫领土抵制非华裔部落的战略,随后,每朝君主都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且,将其演变成一种处理国内少数民族的一贯方法。

在晚清时期,为了应对西方各国的入侵,大清朝也奉行这一战略,即:利用国际上其他国家之间的不和,与一些国家进行联盟,甚至,依附于一些国家寻求保护,从而实现外交上的安全。讽刺的是,李鸿章曾经把日本作为联盟的对象。甚至,他曾经还提出了“以东制西”的策略:“日本在地理位置上与我国较近,并且,懂得中华汉字,而且实力不弱于西方国家,正是我们为抵御外敌所寻求的绝佳盟友。”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李鸿章一手促成了《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条约规定:“两国应当互帮互助,在对外事务上相互照应。”但是,日本实际上对此使用的是“外交讹诈”的伎俩,直到他们兵至台湾,这才让清廷看清了现实。李鸿章在上当之后认为:“应该马上改变政策,转而与其他国家寻求联合,以牵制住日本。”于是在一八八一年的时候李鸿章决定“联俄制日”。

与此同时,我们的邻居俄国正悄悄的进行着一项扩张计划。

由于,俄国一八八五年进军阿富汗的计划失败,使得他放弃向中、近东扩张,转而选择向远东进军。“在球场上想要赢球,就必须做好防守”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当时的俄国。俄国如果想要在远东地区有所建树,就必须先做好防御措施。所以,这项扩张计划的重中之重便是解决远东地区的防御问题。

经过很长时间的考察和论证,俄国将领认为:“修建一条跨越西伯利亚的铁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俄国沙皇很快便同意了这一做法,他要求这条铁路必须按最短的线路进行修建。其实,这位沙皇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他曾经到过远东,以前他的脑海中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扩张计划,但是,这次出行却勾起了他对扩张远东的欲望。

而此时,大清却丝毫没有察觉到俄国疯狂的扩张计划。

一八九五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国的权益,所以,更是引起了俄国的强烈不满。早在此之前,俄国在察觉到日本有意瓜分辽东半岛时,就有人像沙皇进言:“除非我们决定参与一场战争,或者,决定放弃在远东的利益,否则,一定不能让日本在大陆地区站稳脚跟。”俄国官员认为:日本军队占据辽东是为了限制俄国,让日本占据中国对俄将是非常大的威胁。

所以,此时如果让日本肆意的占据大陆地区,那么,俄国则将增加几十万军队用来防守西伯利亚沿线的铁路,并且,要大大增加海防力量。总之,俄国为了确保自身利益,不能允许日本肆意妄为,而且,这样的举动会让清政府对俄感恩戴德,这会使清廷同意以和平方式出让国土的机会大大增加。于是,在利益驱使下,俄国联合德法两国向日本施加压力,让其放弃辽东。

由于,日本在此前的战争中,耗尽了国力和人力,在受到三国联合军事警告时,不得不做出让步。于是,在俄国的调解下,日方最后同意“大清以三千万两白银换取辽东半岛”。毫无疑问,这次事件是俄一手促成的,其目的是维护俄国的利益,而不是纯粹的为中国提供保护。但是,站在清廷的角度,这次事件无疑是他们“联俄制日”策略的成功。

在弱肉强食的近代世界的秩序中,无论是强国还是弱国,如果没有几个强盛的盟国,那么,它是难以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的。这一次俄国主动的维护中国,无疑让孤立无援的清廷大喜过望,原来清廷苦苦寻求的盟友就在身边。由于,俄国的干涉使日本撤出中国,从而,使清政府坚定了联俄制日的方针。

从理论上讲,联俄制日的战略对中国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一个弱国,想要在近代残酷的世界氛围下生存并且谋求发展,这样的策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策略有利有弊,稍有差池便会遭到反噬。俄国清楚的掌握了清廷对件事的反应,因此,决定迅速促进两国之间的联盟。

一八九六年,时逢沙皇举行加冕礼,根据外交礼仪,所有国家都应派遣使臣表示祝贺。清廷决定让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去完成这个任务,但是,俄方面却认为王之春的职位过低,要求清廷派遣王公大臣等更为显贵的人前往,他们在言语中,不断暗示清廷让李鸿章出使这个活动。

但是,这时的李鸿章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在朝中失去了实权。

因此,俄国贿赂西太后和李连英,让他们派李鸿章出席这次活动,并且,授予李鸿章全权处理辽东半岛事务的权利。清政府认为:“俄在还辽事务上出力有功,而且,还是清廷的债主,不敢对俄的意思有所违背。”因此,李鸿章被重新任命为特使。在李出发之前,他受到慈禧的召见,两人相谈长达半日,并在这短短的半日里,他们拟定下了粗略的对俄政策。

——“与俄达成联盟从而牵制日本”是李鸿章这次出行的最主要目的。

为了使李鸿章同意俄国在东北的道路建设计划,俄沙皇可以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他担心李鸿章会先去欧洲,所以,他派了一名特使前往苏伊士运河以俄国最高的礼节加以迎接。一八九六年五月三日,中俄两国进行了秘密的谈判。在商谈过程中,俄方人员诱导李鸿章逐步踏入他们步下的陷阱。

俄对李鸿章进行威逼利诱,他们一面以救世主的形象许诺:会保护中国,会给清政府带来很多好处,他们一方面表示:需要在满洲北部建造铁路以更好的保护中国,另一面又威胁道:如果中方拒绝借地修路的话,那么,俄国将不再为中国提供庇护。尽管这时,李鸿章已经看透了俄方的真实意图,而且,他们的要求明显远超清廷的预期,但是,他却不敢表示拒绝。

在得知俄代表维特没有能够说服李鸿章后,俄沙皇人竟然决定亲自出面。他单独召见李鸿章说:“俄人口稀少但是却拥有广袤的国土,没有必要侵犯其他国家的领地,中俄两国关系亲密,在华东北地区修路只是为了能够快速的调集部队。这项举措不仅对俄有利,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中国。由于,中国单方面难以完成这项工作,所以,可以由在沪华俄银行承接这一工程,并明确相关条款规定。”

他甚至还表示:“在世界各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此,中国不必太过担心,希望能尽快完成这一工程。将来如果日本英国等国挑起事端,俄国必将出手相助。”这样的承诺确实让李鸿章心动了。

尽管,俄方借地修路的请求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李鸿章也心想:“此行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与俄联盟从而牵制日本,而且,如果再继续僵持可能会得罪俄方,到时候,如果没有拉拢到盟友反而又得罪一国家,那岂不是偷鸡不成倒蚀把米嘛?”

在思索利弊后,李鸿章决定接受俄方提议,开始游说北京方面接受条约。后来,李鸿章虽然在修路的过程中为俄制造了一些障碍,但是,俄方为了顺利完成铁路的修建,他们竟然许以三百万卢布,正常人当然不会跟钱过不去。

于是,李鸿章转而去做清廷的工作,极力推动铁路修建事务的进行。一八九六年六月三日,李鸿章与俄国代表穆拉维约夫、维特分别在《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上签字。

虽然,该条约要求中俄互助,但是,两国的实际权利和责任并不对等。如果,中国认真履行该条约,那么,俄将可以随时使用中国的土地,物资,港口等其他资源。但是,中国只有在确实履约的前提下,于战时才能够享受部分权利。

可以说,俄通过这一条约达到了在华北部修建铁路的目的,并且“合法”的侵入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事实上,清廷除了俄方的一句承诺外什么也没有得到。实际上,俄国是利用孤立无援的清政府急于求助的心理忽悠清廷签订了此条约,所以说,《中俄密约》本质上就是不平等的。

政治争斗——甲午战争以后,李鸿章直接领导的淮军消耗殆尽难成大势,并且,李鸿章被撤去众多重要职务。此时的李鸿章想要重新掌握强权,只能凭借他在外交方面的出色能力。曾有人说过:“李鸿章的官场生涯毁于与日本的博弈,之后的他又试图联合俄国制约日本。”

李鸿章努力达成中俄联盟的表象下,其实,掩藏了他个人的政治意图。他希望,能够促成联盟达成,从而,巩固他在国内的政治地位,扫清政敌。

可以说,这一步棋不仅阴险,而且,是极为凶险。

一八九七年德国显露出他的獠牙意图在这一地区分一杯羹,事件的起因是:两名德国人在山东曹州一带被人杀害,随后,暗藏野心的德国以此为借口侵占胶州湾。其实,早些时候俄国就向德国作出承诺,允许其在必要时使用这一港湾,德俄两国在这一地区的问题上早已达成默契。

胶州湾于十一月十四日被德军侵入,一天以后,大清朝仍然是一片祥和的气氛,朝廷没有收到关于此事的一点消息。当时的翁同龢正在家中设宴,与众位大臣饮酒作乐相谈甚欢,当时除了恭王因病不能赴宴以外,多位军事大臣都来到翁宅赴宴,众人相谈作乐长达八个钟头。

就在这个重大的消息即将传到朝廷耳中的时候,提前得到消息的李鸿章正在忙碌的准备着什么,他于当日拜访俄国使臣请求得到帮助,翁同龢第二天才得到德入侵的消息。由此可得,有人在俄国为李鸿章提供消息,而且,李鸿章在得到消息后故意隐瞒,让朝廷无法及时知晓此事,并且,他请求俄国出兵,使俄国在此事上不至于落下话柄。

于是,整件事会被归结为翁同龢的失职。

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翁同龢只能竭力减少损失。通过谈判,德国方面提出“竖碑、抚恤、革李秉衡职、赔偿、山东路矿及租胶州湾”六条要求。在轮番的谈判过程中,德方对于中方的意见采取“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态度,毫无解决问题的诚意。

此时赫德跟翁同龢说道:“这件事必须尽快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向中国增派军队,难道你看不出他们的真实意图吗?”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也有了尽快达成和解的意愿。到十二月七日时,相关事务基本谈妥,两国谈判进行到尾声。

就在人们以为问题马上要得到解决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

李鸿章暗中请求俄国在这件事上提供帮助,使渐渐明朗的局势又变得复杂起来。俄国以援助为借口向我国派遣部队,由于,德俄两国此前关于此地达成默契,所以,德国也推翻谈判决议。

在德俄两国一唱一和的局面下,清廷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再次与披着羊皮的豺狼盟友俄国谈起了条件。一八九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和五月七日,李鸿章和许景澄等清朝大臣与俄国代表人员分别在北京和彼得堡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以及《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俄通过条约在中国获得了稳定的权益,俄国建造的西伯利亚铁路如愿从满洲地区通过,俄国通过“合法“方式获得了两大港口,俄国还通过铁路方式将所占地盘与俄领土相连。可以说,俄国这个披着羊皮的豺狼,它是打着“友好盟友”的旗号不择手段的侵入中国。

梁启超曾经追忆起十九世纪末中国那段黑暗的时光,他认为:“这些年来列强国家大多采取订立条约的方式侵入中国,其一,借用地方;其二,一些地方不允许出让给其他国家;其三,建造铁路;但是,这一切黑暗条约的开端便是《中俄密约》。”

可以说,是一纸薄薄的公文,给清朝末期的中国人带来的却是无法摆脱的黑暗噩梦。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则把中国东北区域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九零一年十一月七日这天,李鸿章去世,他的死让俄国发出感叹:“以后的清政府中再也没有人能帮助俄国了。”两年之后,国内爆发了抵制俄国的运动,清廷不再指望能够通过俄国制约日本,而俄国试图长久占据中国东北地区的美梦也就破灭了。

清朝末年的政治局势极为混乱,始终让人们难以看清形势。但是,总的来说,当时,所有的政治事件都与外部战祸、内部暴乱、政治改革、政治斗争有关。清王朝的局势发展到末期,内部政治斗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所谓的国家利益,往往挂在口中而很难在实处得以体现。

参考资料:

『《甲午战争》、《中国约章汇编:中俄部分》、《中俄密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