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授业,后世流芳!观《山居图》感受北宗大家气韵风采

扬州国宝,名扬天下。"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千百年来,山水画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人文气象的构建,是中国画的最大画种和门类。今天就一起前往江都区博物馆,欣赏一幅经典山水画--清代画家张赐宁所绘的《山居图》。

张赐宁所绘的《山居图》,长2.35米,宽1.09米,细细欣赏,仿佛置身重峦叠嶂的山林之中。江都区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夏根林介绍,《山居图》画的就是高山、树木、小桥、流水、亭子,还有人物居住的情景。文人居士在夏天消夏的时候,喜欢在山中居住,所以这幅画有种返璞归真、归于自然的意境。

《山居图》描绘的是南徐山的夏日景色:万物繁盛,草木盎然,洋溢着新生的活力。画中山石有绵延千里之势,景物疏密相间,层次井然有序。林木之间的几间小茅屋,错落有致地点缀于幽壑山脚下;隐者高坐室内,从容大气,营造出恬静闲适的韵味,充分表露了作者追求自然和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中国画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绘画材料非常丰富。绢,由蚕丝织成,是一种传统的绘画材料。夏根林介绍,这幅《山居图》就是一幅绢画,且在绢画里是比较大的。绢画相对于宣纸来说,着色时渲染比较难,画的色彩没有宣纸丰富。但因为张赐宁本身创作能力很强,他就要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

张赐宁,清代画家,字坤一,号桂岩、十三峰老人,河北沧州人。张赐宁在南通做过官,晚年侨居扬州,曾向著名娄东派画家王宸学画,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墨竹。夏根林说,张赐宁和罗聘、扬州八怪齐名,但实际上他的名气不小于扬州八怪,他的画风和石涛比较相近,能够自由发挥、创作能力也很强,而张赐宁主要创作的时间和空间都在扬州。

张赐宁从南通辞官后,一直居住在邵伯,直至终老。当时的扬州聚集了大批文人墨客,大家各有各的风格,他们破除传统的“四王”风格,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发挥,互相学习、彼此交流,扬州的文化艺术活动呈现出一派繁华的景象。

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说,张赐宁作人物、山水多不依旧法,唯气韵过人,独称绝技。在当时的画坛,张赐宁的画作彰显着鲜明的个性。他的画气势大、尺幅大、用笔粗犷,和"四王"比,张赐宁的笔头更重。看《山居图》就能感觉到,夏天凉气习习,有一种舒服的感觉。因为张赐宁本身就是一个北宗大家,所以他的画就是给人一种雄浑强健、气势磅礴的感觉 。

除了山水,张赐宁笔下的花卉,也堪称一绝。夏根林介绍,张赐宁的花卉在清中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没骨花朵是很有名的,前人先画花朵的时候都是先描一下,他则不需要,直接用色彩来渲染。

张赐宁创造了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扬州生活期间,他的书画技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传承。夏根林介绍,张赐宁成立了十三峰草堂,在草堂里广泛传授技艺,同时,他也搞艺术研究、搞创作,创作了许多新的画法和技艺,所以后来扬州人在学绘画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把张赐宁称为一代宗师也不为过。

张赐宁在艺术上重视个性发挥,敢于标新立异,耐人寻味的笔墨情趣和清新的艺术格调,对后世水墨写意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除了《山居图》,江都区博物馆还藏有张赐宁的三幅设色花卉和《双松图》,均为上乘之作,希望大家有时间去江都区博物馆,感受北宗大家的气韵风采。

来源: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陈文珺 彭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