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出土人形铜灯,因三点原因,它竟是充满“高科技”的宝贝

在古代,先民们很早就发明了灯具,不仅延长了白昼,而且还温暖了黑夜,灯具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以及历史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意义。若不然的话,哪里还有红袖剪烛的倩影,夜读春秋的佳话,以及凿壁偷光的精神。因此,小编今天就给您说一件青铜灯,因为三个原因,让其他的灯都无法匹敌。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小编揭秘之前,还是先说一下这件灯的“身世”,以便让您有更深的理解。1957年秋天,山东诸城县的葛埠口村显得十分忙碌,因为村民们准备挖几口深井,为来年春种做准备。于是,村里的七八个壮汉,就扛着锄头和铁锹,先在村西头开始挖了起来。当时,井已经挖了2米多深,可突然一位村民挖了一大铁锹后,一只脚竟然踩了个空,让半条腿直接就掉下去了。这惊险的一幕,可把这位村民给吓坏了,他一把扔下铁锹,赶忙拔出腿,然后顺着梯子往上爬。

这几位惊魂未定的村民,就趴在井口的土堆上,伸着头往下看,发现井底陷下去一个坑。这时,一位胆大的村民觉得好奇,于是就带着铁锹,踩着梯子,小心翼翼的下到井底仔细看看。他慢慢的铲掉旁边的泥土,没想到里面竟然埋藏了许多青铜器……于是,村民们怀疑挖到了古墓,便电话联系了当地的文物局。

下午两点,考古专家们就开车赶到了村里。勘察一番之后,两位专家带着手电灯,顺着梯子下到井底。经过仔细的发掘和研究,发现这并不是古墓,而是一处青铜器的窖藏,并推断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文物。在发掘了三四天之后,专家们一共出土了几十件各种不同作用的青铜器,有酒壶,酒杯,以及碗和盆等等,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一件青铜人形灯具。

当时,专家们在发掘藏的时候,这件灯还不是灯,因为先发掘出来的是青铜人,站立在一个的盘龙底座之上,并且双手握拳,为齐国武士的造型,显得十分威武;然后,在进一步的发掘中,又发现了两根“Z”型弯曲杆子,以及两圆盘,所以就纳闷了,这到底是什么呢?

后来,专家们将全部的窖藏带回了博物馆,然后一位专家偶然发现,青铜人握拳的手是中空的,而这两根“Z”型杆的两头却都有“榫”。于是,专家就尝试着,将杆子的“榫”,插入到青铜人的拳头中,没想到竟然严丝合缝,完全吻合。惊喜之余,专家又发现两个圆盘底下,竟然也有孔洞,所以就将其放在“Z”型杆另一头的“榫”上,果然又是全都刚刚好。

再仔细一看,才发现它竟是一件青铜灯,所以现在也叫做“人形铜灯”。并且在之后的深入研究中,还发现了它的一项特殊功能,那就是“Z”型杆的灯盘,可以自由调节,十分的灵活,在生活中也有诸多的便利之处,之而所以要这设计,小编推测有这三个原因:

第一:美观大气。

这件灯具制造精良,在外观设计上,因为有这个齐国武士的青铜人,所以显得十分大气,历史记载中的齐人武士的形象跃然于眼前。因此,整体看起来,与同时期,乃至后期的青铜灯具相比,它都显得精美至极。

第二:不占空间。

这件组合好的灯具,高21cm,而将“Z”型杆收起来之后,也就只有10cm左右。另外,盘子的直径在11.5cm,所以也并不大。而且将整个灯能分解的部件,全都拆卸下来之后,也显得十分小巧,不管是储存,还是外出携带,都不占地方,也很便携。所以可见齐国人不仅好点子多,而且这也反映了他们的一种人格特性,那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不仅在逆境中能懂得保全自己,待来日东山再起;而且在顺境中也能善于把握机遇,在当下敢为人先。

第三:调节光线。

因为油灯不好通过控制火苗的大小,更是难以调节光线的强弱,于是古人就通过调节距离的远近,来达到目的。比如说,晚上看书或者补衣服的时候,想要亮一点,那就把“Z”型杆,往自己的方向调整,如果油灯不够明亮,那就再掰一个过来,而如果光线亮了,那就再掰远一点,这绝对比直接把灯架都搬过来要方便的多。

如今,这件人形铜灯,已经成了一件国宝,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因为它不仅温暖了两千多年前的漫漫长夜,而且还穿越时空般的来到现在,继续“发光发热”,给我们“照亮”了一扇看到过去的窗口。所以透过它,不仅能勾勒出两千多年前古人的生活状态,而且还能看到古代的科学发展,以及生产制造技术的进步。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