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中有本《图解》,竟是大臣给皇帝的谏图,为何成为宝贝

古代皇权至上,大臣们想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并“曲迎圣意”,给皇帝谏言时,更需注重方式和方法。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做法值得后人学习。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个人物,他创新了谏言的方式,并成功地得到皇帝的同意,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皇帝批阅奏折的场景,为了节省时间,帮助皇帝处理事务的大臣,会事先将奏按轻重缓急为三类,没有重要事情的奏章 ,皇帝一般不会过目,而是委托大臣全权处理

明朝的时候,黄河在豫东一代河道改流,导致水灾连年发生,河堤被冲毁后,百姓的房屋被冲塌,庄稼被淹毁,田宅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哭声和救命声不断。

刑部侍郎杨东明得知消息后,想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借用朝廷的资源,他该如何让皇帝重视此事呢?杨东明是一位有凛凛丰骨的人,用现代的话来形容就是“很刚”,无论面对什么人,他都敢说实话。

明代官场“腐败”非常严重,官员们为了自己的业绩,时常瞒着灾情不报。如某地发生旱灾时,官员会故意隐瞒,能拖多久就拖多久,灾难不上报,也就意味着他将当地治理得非常好,业绩一上去,必定会升职加薪。官员们这样的做法,可坑苦了百姓。

官员报喜不报忧,皇帝不出紫禁城,根本无法了解实情,整日被好消息环绕,皇帝就开始沾沾自喜,认为百姓生活幸福,国家繁荣昌盛。

杨东明究竟会采用什么方式反映情况呢?他为让皇帝认清眼前的事实,找来三位有名气的画家,让他们将看到的灾难如实地画下来,然后将画作制作成《图解》给皇帝送上去。文字也许表达不够深刻,但是,文字加图片必定会引起皇帝的注意。

这本《饥民图解》共14幅,里面包括了当地百姓遇到的所有灾难,如水淹庄稼、饥民逃荒、卖儿活命、人食草木等等。在其中图解中,杨东明配文:树根已经被百姓吃净了……活着的百姓连人、肉都吃,这与行尸走肉有什么差别。

14幅饥民图讲解完成后,杨东明还揭秘了朝廷内的腐败现象:“君为民之父母,民为君之赤子,今赤子既以无聊矣,而君父何忍坐视哉! ……”在奏折的最后,杨东明说出自己的意图,请求国家拨款,帮难民度过灾难。并希望皇帝能派清官钟化民押送银两,避免贪官动手脚。

皇帝看到《饥民图解》后非常震惊,没想到百姓的生活会如此疾苦,如果不是看到图解,他根本无法想象这件事情真的发生了。皇帝立即答应了杨东明的请求,免去黄河一代的税金,从国库中拨出十万两黄金,并命钟化民火速前往灾区,分发银两,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杨东明不仅用《饥民图解》吸引到皇帝的注意,还让皇帝了解到实情,正因如此,他的谏言才会被迅速采纳。如今,《饥民图解》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中,向后人默默展示着,这一段峥嵘的往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