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共出现过两个恭亲王,二人命运大不相同,但结局都很悲惨

提起大清的恭亲王,略懂清朝历史的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是道光的第六子,恭亲王奕訢。他当初可是皇位继承人的火热人选,他与咸丰二人到底册封谁,当初可是在道光心里犹豫不决许久。因为咸丰是孝全成皇后的嫡子,而这位皇后生前备受道光的宠爱,道光念及昔日的情分自然对咸丰也是倍加疼爱。

但是咸丰却不是一位帝王之才,办事犹豫不决不果断,但胜在稳重不张扬。咸丰在生母去世之后,道光就将他送到了静贵妃身边抚养,静贵妃正好是奕訢的生母,所以咸丰与奕訢是自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但是长大后的二人,就开始展开了皇位的竞争。

奕訢在外人看来,更适合做皇帝,因为他杀伐果断,文韬武略样样出色,但是唯一败在了他行事比较张扬,性格毛躁,所以这兄弟二人到底册立谁,在道光的心中很是困惑。或许是道光对咸丰的母亲实在是钟爱,也或许是因为他认为行事稳重的咸丰更适合皇帝之位,最后秘密立储咸丰为皇位的继承人。但是作为补偿,道光亲自封他为亲王。

咸丰政治上的无能,也意味着道光的判断有误,咸丰去世之后,奕訢与慈禧联手发动政变,成为大清的议政王。

而历史上还有一位恭亲王,他是康熙的五弟,爱新觉罗-常宁。他的一生对比于奕訢来说,简直是差距很大。都知道顺治把他的一生都交付给董鄂妃了,而康熙也是孝庄与顺治早就看好的未来储君,几乎就没有皇子和他竞争。顺治本来子嗣就少,皇子中只有四人长大,常宁出身低微,母亲是庶妃陈氏,所以也不受顺治的重视。

康熙本就兄弟少,但是却对这位弟弟很不待见。在常宁去世之后,也没有赏赐谥号,当时的康熙在塞外出巡,也没有立即赶回来,只是让皇子主持了他的葬礼。但是对比于康熙的二哥,福全的葬礼,康熙就重视的多了。不仅亲自主持,还表示出自己非常难过。还让福全的儿子直接世袭爵位,但是常宁的儿子则被降了两级,成为镇国公。

常宁在死后,康熙对他及其后人很是苛责,而奕訢虽然曾经在朝中权势赫赫,无论是在外交上还是朝中皇家大事的决定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后期得到了慈禧的多方打压,导致晚年时候,根本在政治上无所作为,最后郁郁而终。

这两位恭亲王,虽然受封同一封号,但是常宁一生都没有受到过器重,牵连着子嗣也没有受到康熙的重视。反观奕訢,虽然是储君的备选,却与之擦身而过,这应该是他此生最遗憾的事情。后来又在咸丰去世之后,与慈禧联合,独揽政权,可晚年的大清已是病态,自己又被慈禧打压,带着不甘遗憾入土了。可二人都是皇室子弟,这也是他们理应背负的命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