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相争的权力游戏——董卓之乱到底对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

公元189年,凉州军阀董卓受大将军何进之邀,率领他的三千虎狼之师杀入东都洛阳。董卓的到来,就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匣,杀戮、抢掠、战乱与瘟疫倾泻而出,整个华夏大地陷入一片战火之中。长达百年的汉末乱世,就此爆发!

董卓之乱为何会发生?他所率领的军团为何会造成如此大的破坏?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尘封的史卷,回到一千多年前,让我们来回顾董卓与他凉州军团的前生今世。

权力的游戏——豪族、宦官与外戚的三方混战

自秦汉以来,中华大地以函谷关为界,被分为关西和关东两部分。西汉以关西为基本盘,居高临下统治关东。其后,王莽篡汉,绿林、赤眉军在关东起兵,最终由东向西,摧毁了新莽王朝。

在新朝的废墟之下,光武帝刘秀在诸多关东豪强的支持下,以河北为基地,逐步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得天下后,他投桃报李,授予关东诸世族著姓以高位,用通经取士的手段,征召地方诸豪族到京城做官。

刘秀死后,其后继者的统治能力逐步减弱,朝中豪族势力开始坐大。为了制衡关东豪族的力量,汉朝皇帝有意引入了外戚的力量。然而由于东汉皇族的寿命普遍较短,导致其皇帝多为幼帝。这就方便外戚把持朝政,造成了严重的外戚之乱。诸如窦宪、梁冀这样的大外戚,甚至险些颠覆了东汉朝廷。

东汉幼帝长大后,自然要向他们的舅舅们夺回权力。因此他们往往会依靠身边的宦官,发动政变,从而夺取政权。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权力又开始坐大,他们把持朝政,在地方上为非作歹,陷害忠良,造成严重破坏。

除了外戚和宦官以外,高门豪族是朝中第三股势力,他们以“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为首,与宦官、外戚集团进行了激烈斗争。他们时而与宦官一起,对抗外戚;时而依附外戚对付外戚。三种政治势力混杂在一起,编制出一幕幕精彩而残酷的权力游戏。

自汉桓帝利用宦官铲除大外戚梁冀以后,宦官势力开始恶行膨胀,大大侵犯了高门世族的利益。因此,以陈蕃、张俭等名士为首“党人”与大外戚窦武联合,共同对抗曹节、王甫等宦官,酿成了两次党锢之祸。在斗争中,宦官大获全胜,外戚和党人集团被打得节节败退,大量名士被杀,剩下的也被禁锢在地方,终生不得解脱。

而这一场场残酷的权力游戏,最终为董卓入京埋下了伏笔。

破局者——混世魔王董卓

汉灵帝年间,黄巾起义爆发。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唯恐地方党人帮助黄巾军,因此将禁锢的党人全部赦免。其后,关东豪族势力死灰复燃,他们与外戚——大将军何进组成联盟,准备彻底灭除盘踞于中央的宦官。

由于宦官出入禁中,能够传发诏令、调动禁军,因此何进和豪族的首领——司隶校尉袁绍对他们非常忌惮。为了铲除宦官,袁绍向何进进献一计,即召唤第四股力量,让凉州军阀董卓和并州军阀丁原共同入京,直接用兵铲除宦官势力。

董卓,本是凉州豪杰,史书记载,董卓自小便武艺高强,“少有材武,膂力无比,双带两弓,左右驰射”。除了勇猛以外,董卓还相当大方,喜欢结交天下豪杰,与凉州地方的侠客、羌胡酋长关系密切。其后,董卓以六郡良家子入京,当上了皇帝的近卫。所谓良家子,可以理解为现在的“管培生”,是一个前途无量的职业。

其后,董卓参与了镇压羌人暴动和黄巾起义的战争。他利用自己在凉州的知名度招募军队,组织了一支精锐之师。其中最精锐的要数他的“湟中义从”和“秦胡兵”,这些士兵多为胡人,战斗力强悍无比。

忌惮于董卓的军事实力,东汉朝廷原本想任命董卓为少府,明升暗降,将剥夺董卓的兵权。然而董卓却借口羌胡“弊肠狗态,难以禁止”,拒绝入京。他扬言,如果自己去了京师,手下羌胡士兵必然造反,到时候便不可收拾。朝廷见董卓“挟胡自重”,只好任由他掌控军队,而董卓也就此成为了大军阀。

那么,袁绍为何会让董卓这个狡黠、凶悍的军阀引入京大啊师?难道他不害怕引火自焚吗?事实上,袁绍对董卓确实有所忌惮。然而相对于董卓,袁绍更憎恨把持朝政的阉竖。而且在袁绍看来,董卓这些凉州人和自己所代表的关东豪族是有共同利益的。

那么,关东豪族与凉州人的共同利益又表现在何处呢?

腐朽、暴政与凉州

凉州,古称雍凉之地,位于今天河西走廊一带。地跨青、宁、甘等省份,是丝绸之路的要冲,被称为“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是个十足的战略要地。在霍去病发动河西之战之前,凉州大部分的地区原本属于匈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以迅雷之势攻取了河西。过了15年,汉武帝下令,在河西地区建立凉州刺史部,下辖酒泉、张掖、敦煌、武威、金城、西海等10郡。

凉州地处边区,西、北、南三面皆为胡人,乃是危机四伏之地。因此,凉州人素习战射,以鞍马为居,以射猎为业,男人不爱耕种,女子不喜织布。在凉州人看来,抢掠并不可耻,只有强悍的武力才是在凉州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富庶的关东,豪族们皆以读书做官为荣;而在贫瘠的凉州,豪杰们却以善于战射为荣,两者之间隔阂甚深。一直以来,关东豪杰对凉州人总是另眼相看,认为他们“民风近于戎狄”。虽然都是华夏族,但却不值得信任。因此,关东豪族总是有意的压制,打压凉州人。在朝中,凉州籍的官僚寥寥无几。而在凉州地方,朝廷更是倾向于以关东人为地方官。

从建武年间到延熹年间,凉州本土人士担任本州郡太守的仅有8任,占总任数74任的10.8%。其中,在凉州握有军事实权的护羌校尉一共有25任,而凉州本地人仅占3任。

然而这种对凉州人的压制,最终在羌人暴动中烟消云散。由于凉州地方官对羌人的野蛮压迫,最终造成了惨烈的羌人起义。这些羌人从凉州各郡出发,横扫三辅,南抄巴蜀,北攻赵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面对羌人的进攻,东汉原本可以调集熟悉羌胡内情的凉州豪杰进行镇压。然而出于对凉州人的鄙视与防范,朝廷不惜舍近求远,从关东调集将领和兵力,千里迢迢来到凉州进行镇压。结果由于人生地不熟,屡遭败绩。在心灰意冷之际,关东豪族以花费巨大为名,连续三次提出放弃凉州,放任羌人屠杀凉州人。

虽然放弃凉州之议没有得到通过,但是以关东人为主的地方官却直接实施了弃凉政策。他们强迫凉州人离开故土,对于不愿走的民族采取烧屋、拔禾苗、屠老弱等政策,其残酷甚至超过了羌胡。对此,亲眼目睹这次迁徙的凉州士人王符愤怒道:“万民怨痛,泣血叫号。边地遂以荒丘,至今无人。原祸所起,皆吏过尔!”

因此,凉州人对腐朽的东汉朝廷是没有丝毫好感的,他们甚至与羌人联合,共同反对东汉朝廷。其后,为了镇压羌乱,朝廷被迫起用凉州豪杰,在皇甫规、张奂、段熲为首的“凉州三明”的带领下,羌乱最终被血腥镇压。而董卓等中下层豪杰,也受到朝廷的重用,逐渐在汉军中担任要职。

在政治倾向上,凉州人对朝廷的认同感极其淡漠,对于把持朝政的宦官更是深恶痛绝。在他们看来,自己在羌乱中的痛苦,都为宦官蒙蔽君王所致。比如凉州军官傅燮曾进谏汉灵帝,说“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故阉竖弄权,忠臣不进。”另一位凉州军官盖勋也说:“天下之乱,皆幸臣子弟扰之。”

凉州武人崛起于战争,也没什么文化,但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宦官皆为恶党。因此,他们经常受宦官的打压,是宦官天然的敌人。在打击宦官势力上,其实与朝中高门豪族势力石油共同利益的。

基于这一点,袁绍才会权衡利弊,让董卓等凉州武人入京。然而机关算尽的袁绍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凉州人不仅憎恨宦官,同时对朝廷也没有什么认同感,与关东豪族更没有共同语言。而这样的“千虑一失”,最终造成了董卓之乱的发生。

董卓与关东豪族的血斗

原本,袁绍想利用董卓铲除宦官。但在董卓进军的过程中,形势却发生了新的变化。公元189年,何进在宫中意外为先下手为强的宦官们所杀。而袁绍当机立断,率领军队杀入宫中,竟“十常侍”等宦官一网打尽。长期困扰东汉的宦官、外戚势力从此同归于尽。

正当袁绍等关东豪族踌躇满志,准备刷新朝政时,董卓率领他的凉州军团,以奔雷之势杀入了京师,并控制了汉少帝,一跃成为大汉帝国的主宰。其后,董卓又策反了丁原的部将吕布,杀死了丁原,并且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团。在东汉,凉州军和并州军的战斗力并称双强。如今,董卓坐拥两军,已然天下无敌。

进京后,董卓与关东诸豪族原本有一个蜜月期。董卓入京后,也的确曾想做个“天平宰相”,因此他竭力与关东豪族,特别是袁绍、袁术等人搞好关系。为此,他赦免党人,为此前被杀的陈蕃、窦武等人恢复名誉,任用其子孙。其后,董卓又“拔擢群士”,将原本在野的名士招入京城。以名士荀爽为例,他原本是个白身,在董卓的授意下,他得到了火箭般的升级,九十五天内,荀爽从平原相一直做到了司空,直接成了三公级的官员。对于天下闻名的文士蔡邕,董卓更是“三日之日,周历三台”,也同样得到了急速的拔擢。

虽然董卓对关东名士进行了诸多亲善行为,但粗鄙少文的他压根就得不到名士们的认同。除此以外,凉州军人多为胡人,也让关东诸豪杰恐惧万分。甚至连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也惊恐地写道: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在富庶的京师,凉州汉人与胡人如同虎入羊群,肆意烧杀,制造了众多令人发指的暴行。即使董卓对名士表现得在亲善,也很难得到他们真正的认同。而董卓把持朝政的行为,也让志在做出一番事业的袁绍、曹操等人心怀不满。因此凉州人和关东人的血斗,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大幕。只消一个契机,就能让凉州和关东人杀成一团。而董卓的粗暴,也成就这一契机。

董卓在亲善名士的同时,也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即废掉汉少帝。当时,坐镇中宫的何太后已成为董卓专权的障碍,而作为亲儿子的汉少帝,正是何太后最大的政治资本。为了扳倒何太后,董卓自然要釜底抽薪,先废掉汉少帝。

汉少帝无过而废,这让重视礼教纲常的关东诸豪族惊恐万分。对于他们来说,这无疑是篡你行为。而对于粗暴专横的董卓等人来说,纲常礼教都是狗屁,利益才是第一位。其后,董卓不顾关东豪族的反对,一意孤行,最终立汉少帝的异母弟弟陈留王——刘协为皇帝,是为汉献帝。

董卓擅行废立,最终引起了以袁绍、卢植为首的关东豪族集团的仇视,两者最终发生了决裂。在朝堂上,袁绍甚至当场与董卓对骂。在《三国演义》中,曾对这场争执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

面对大声质问自己的袁绍,董卓抽出佩刀,赤裸裸地威胁袁绍,“天下之事皆决于我,吾剑岂不利乎?”谁知袁本初毫无惧色,也抽出佩刀:“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其英雄之气,溢于言表。

在历史上,袁绍也的确是这样与董卓公然顶牛的。面对董卓的威逼,袁绍横刀而呼:“天下健者,岂唯董公?”说完,袁绍便挂印东门,单骑去往冀州。

面对袁绍的公然叫板,董卓一开始并不想和他撕破脸皮。毕竟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故吏门生遍天下,如果杀了袁绍,关东必然生乱。然而出乎意料董卓意料的是,袁绍“给脸不要脸”,在关东举起了义旗,号召天下之兵共讨董贼。

董卓见袁绍不肯就范,立即屠光尚在京师的袁氏宗族,凉州武人与关东豪族爆发了总战争。其后,袁绍的关东联军击败了董卓,董卓被迫迁都长安,以函谷关为界抗拒关东诸侯。而汉末之乱,也就此揭开了序幕。

董卓之死与汉末战乱

关东豪族的不合作,不仅表现在外(袁绍、曹操),同样也表现在内。受董卓挟持的关东诸豪族,实际一直对董卓虚与委蛇,准备从内部击溃凉州武人集团。其中,司徒王允便是他们的首领。

当时,董卓集团以凉州、并州两大武人集团组成,然而两者之间并非合作无间。因此,王允趁虚而入,直接策反了并州武人的首领——吕布。最终,王允、吕布发动政变,杀死了董卓。凉州武人集团对朝廷的把持,暂时崩溃。

原本,王允、吕布有希望恢复皇统,结束乱世,然而却被凉州大谋士贾诩搅了局。当时,董卓部将李榷、郭汜已经准备逃回凉州老家,并希望得到王允的赦免。然而王允过分刚硬,拒绝赦免。足智多谋的贾诩认为,一旦凉州人失去对朝政的把控,自己恐怕也将受到牵连。因此,贾诩建议李榷、郭汜杀回长安,最终杀死了王允,驱逐吕布,重新把持了朝政。而汉末乱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造成严重后果。

由于地域的分野,文化性质的不同,凉州豪杰与关东豪族最终引发了激斗,就像是寒冰与烈火,终难相容。凡人终有一死,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没有任何人是胜利者。“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强盛的东汉王朝轰然倒塌,华夏大地成为一片血与火的海洋。诸侯争霸、三国鼎立,三分归晋又紧接着八王之乱,华夏在不断的内斗中消耗着自己的实力。而刘渊、石勒等胡人也没闲着,他们磨刀霍霍,犹如饿狼一般等待着时机。直到华夏的鲜血流尽,胡人的铁骑就将席卷中原。

(1)《后汉书·西羌传》

(2)《后汉书·董卓传》

(3)《后汉书·何进传》

(4)《后汉书·虞诩传》

(5)《后汉书·党锢列传》

(6)《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

(5)《潜夫论》王符(汉)

(6)《试论东汉中后期羌乱中的凉州武将群体》 薛海波

(7)《东汉安顺时期的凉州问题》 谢婷

(8)《“凉州三明”论》陈勇

(9)《东汉西北边境问题述评》高荣

(10)《论汉魏之际羌胡化的凉州军事集团》朱子彦

(11)《董卓进京述论》陈勇

(12)《董卓对东汉政权的控制与失败》方诗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