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家族只能养活五千万百姓,爱新觉罗家族为何能养活四亿百姓

我们看电视剧,经常会听到一个名词“江山社稷”。什么叫社稷呢?古代的时候,一个朝代建立了,首先要建立社坛和稷坛,合称社稷。新的朝代建立了,旧朝代的社坛稷坛就要捣毁。一个朝代的社坛稷坛被捣毁了,这个朝代就完了。所谓的社坛,就是祭祀土神的坛子。所谓的稷坛,就是祭祀谷神的坛子。

谷为国之宝,民以食为天。中国历史上是农耕文明,谷物是国家的根本。如果谷物歉收,国家就有大麻烦了。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祭祀土神和谷神,都把社稷等同于江山。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个朝代有多少老百姓,按照理论来讲,都算是皇帝养活的。纵观中国的古代史,就会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朝代刚刚建立的时候,由于刚刚经历战乱,使得国家的人口减少,百姓有充足的土地耕种,所以老百姓一般都能吃饱饭。这件事情,魏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说:“大乱之后易治,譬如饥人之易食也。”

随着天下人口的增加,土地上产出的谷物,不足以养活那么多人口,就会爆发农民起义。在经过兵连祸结之后,天下的人口减少,新的朝代诞生了,又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

李世民当朝的时候,刚刚经历了隋朝末年的战乱。贞观年间的人口,只有二百万户左右。唐朝的人口,是按户数统计的。二百多万户,差不多是一千多万人口。李世民的社稷,养活一千多万人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图为张丰毅老师饰演的李世民剧照,感谢原作者张丰毅老师

到了李世民家族最巅峰的开元时期,大唐的人口达到了900多万户,差不多5000多万人口。这个时候的大唐社稷,可就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了。大家都说唐朝的衰亡,始于安禄山的叛乱。其实在安禄山起兵之前,唐朝就面临着非常巨大的粮食压力。

诗圣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写成于安史之乱爆发9年之前。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十几年前,大唐朝爆发了许多次农民起义。饥肠辘辘的农民,为了活下去,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造反。规模比较大的起义,有覃行章的起义。覃行章占据了四十个州县,还自称天子。唐玄宗一朝,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严重打击了大唐社稷的根基。

安史之乱以后,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大唐社稷养活的百姓,最多就是5000多万人。在明朝以前的朝代,一旦中国的人口到达5000万左右,社稷就进入动荡的临界点了。原因很简单,人口到了这个规模,粮食供应就很难保障了。

若是丰年还好,碰到灾年,就麻烦了。古代的农民起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荒年无谷,百姓结伴逃荒。逃荒的百姓一开始乞讨,乞讨不成,就抢掠。抢掠之后,官府必然弹压。官府弹压,逃荒百姓就只能铤而走险造反了。

图为胡军老师饰演的朱元璋剧照,感谢原作者胡军老师

玉米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玉米被传入欧洲。大概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年左右的时间,玉米传入了明朝。玉米的到来,使得许多旱地也变成高产地,让明朝的粮食产量出现翻番式的增长,让大明社稷可以养活2亿左右的人口。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还把原产于美洲的甘薯带回了欧洲。甘薯又叫地瓜,番薯,红薯。按照郭沫若1963年发表的《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的资料推算,甘薯进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是万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93年。

当时有个名叫陈振龙的福建华侨,在东南亚的吕宋岛发现了产量极高的红薯,就想把红薯带回中国种植。由于吕宋政府的阻拦,陈振龙和儿子陈经纶冒着生命危险,才偷偷带了几颗甘薯回国。陈振龙回国之后,虽然大力推广甘薯种植,但是那个时候的大明朝,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红薯大规模推广种植,是清朝时期的事情了。红薯这个东西,笔者是非常熟悉的。小时候,笔者的父母就种了许多红薯。红薯种植,对水的依赖性不高,完全可以靠天下雨出收成。笔者的家乡在江西,号称是“鱼米之乡”,是典型的稻作文明区域。水稻的口感虽然比甘薯要好,但是对水的依赖性太高了。红薯是旱作植物,没有水也可以种植。笔者的家乡,有水的地方种稻谷,没水的地方就种甘薯。

红薯图片,感谢原作者

甘薯的到来,使得南方地区增加了许多可耕地,让中国的粮食产量再次出现爆发式增长。清朝的人口,巅峰期达到了4亿左右,就是由于玉米和红薯大规模推广种植,让老百姓可以填饱肚子,才出现了人口爆发式增长。

不仅仅是清朝时期,就是上个世纪的60年代,笔者家乡的人们,也是靠甘薯度过了困难时期。小时候,家父经常对我说:”你是命好啊,一出生就有饭吃。你哥哥小时候,一年要吃半年的薯渣啊。“

所谓的薯渣,就是番薯碾碎之后,用水摇出薯粉。薯粉可以卖钱,薯渣则留着自己吃。家兄比我大了十二岁,他小时候正是困难时期,所以吃了不少薯渣。我出生的时候,困难时期过去了。虽然我小时候很少吃肉,但是米饭还是管够的。

玉米和番薯两种作物,肯定没有小麦和稻米好吃,但是却让爱新觉罗家族的社稷,养活了4亿人口。中华民族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原产于美洲的这两种旱作植物,真的是立了大功啊!

参考资料:《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

参考书目:《资治通鉴》《农政全书》

本文由王福星原创。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人已经和维权公司签约,委托维权公司代理维权。未经授权转载者,维权公司会代表本人维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