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 | 翁万戈捐赠的背后,有他们23年的坚持和奉献

摘要:上海博物馆目前是全国唯一一家拥有海外基金会的博物馆。

2015年,翁同龢五世孙翁万戈捐赠的《翁同龢日记》等一批珍贵资料入藏上海图书馆,曾轰动一时。今年,翁万戈又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沈周、王原祁的两件重要书画作品,并已正式入藏上海博物馆,为之牵线搭桥的是上博海外基金会(全称“美国上海博物馆之友”基金会)。上博海外基金会是为何而设立的?博物馆怎样接受文物捐赠?日前,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陈克伦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揭晓了捐赠背后的故事。

唯一一家拥有海外基金会的博物馆

“我年事已长,今秋可达百岁,愿趁此时机,向贵馆致敬及保存家高祖松禅老人所藏两件重要明清书画捐赠……”陈克伦小心拿出翁万戈不久前写给他的信,也许是年事已高,翁万戈的字迹有些歪斜,但一笔一划极为清晰,从中能感受到这位百岁老人的认真和赤诚。

翁万戈要捐赠的两件文物是明代沈周的《临戴进谢安东山图》和清代王原祁的《杜甫诗意图轴》,并表示将派人将两件文物运抵上博,一切费用自己承担。“这两件书画是非常著名且流传有序的作品,也是我们馆藏中需要的文物,当初我们曾想请他转让,后来因为征集经费不足作罢,没想到,他会主动提出捐赠。”看着信件,陈克伦感动地说。

王原祁《杜甫诗意图轴》(局部),是王原祁画作中最大的一幅。

这次重要捐赠也是通过上博海外基金会促成的。上海博物馆目前是全国唯一一家拥有海外基金会的博物馆。上博海外基金会和上博并没有从属关系,而是一群上博的老朋友自发成立的独立社会法人机构。那是一群怎样的人?陈克伦介绍,上博过去一直注重交朋友,这些朋友里有些本来就是上海人,比如美籍华人收藏家范季融,有些是曾在上海生活过的外国人,比如何东家族,他们身上只有八分之一的中国血统,一开口,却是地道的老上海话。

1992年,上海博物馆新馆筹建,急需一大笔资金。当时,国家财政拨款有限,了解到上博的难处,这些海外的老朋友陆续捐款,最多的达到100万美金。“我们从未跟他们求过什么,但他们觉得,博物馆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一直主动伸来援手。”国外博物馆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基金会,1996年,这些上博的老朋友们在美国纽约注册成立了上博海外基金会,以帮助上海博物馆为宗旨。23年来,上博海外基金会为上博解决了许多难题。

把关心博物馆的人联合起来

目前,上博海外基金会有125名成员,每年他们都会交一定的会费,用于支持博物馆事业。上博海外基金会把上海博物馆和美国一些关心博物馆的人士联合起来,其中,收藏家可以通过基金会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文物,以获得税务上的优惠,不过,捐赠只是基金会的附带功能,它主要提供的是运营资金帮助。

“用基金会的钱买文物是绝对不可以的,我们有自己的征集经费,专款专用。”陈克伦介绍,基金会的章程是帮助博物馆运营,而不是增加收藏。过于,国家用于博物馆运营的财政支出不多,每年上博都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海外基金会为保障博物馆正常运营提供了大量帮助。比如上博需要更换先进的研究设备时,给出预算后,基金会就会提供资金支持;每年博物馆研究人员赴国外交流、培训等,基金会也会帮助解决经费问题。曾经有位美籍华人来上博参观后,感触非常深,尽管已经不会说汉语,但他决心为博物馆做些事情,于是通过海外基金会捐了一笔钱给上博。正好,博物馆南面的两块草地需要改造,这笔款项立刻发挥了作用。

上博海外基金会的名号早已被国际各大博物馆熟知。让陈克伦等人有些哭笑不得的是,一些国外博物馆邀请上博书画修复专家来辅助书画装裱工作时,竟然也从上博海外基金会申请到了经费。“只要是和上博相关的事情,他们都非常乐意资助。现在由于国家财政支出多了,上博这些年对海外基金会的资金需求也少了,有时我们开玩笑说,现在都是别人在帮我们用,但我们仍然要好好重视和关注基金会。”陈克伦认为,博物馆的国际化不妨从建立基金会做起,应该鼓励国内博物馆向社会寻求帮助,包括文物捐赠和经费资助。同时,应该鼓励社会上的机构、企业和个人,通过支持博物馆事业回报社会。

博物馆需要的捐赠是“补缺”

在上海博物馆内,有五个展厅以捐赠人命名,比如暂得楼陶瓷馆;两涂轩书画馆;庄志宸、庄志刚明清家具馆;杜维善、谭端言旧藏丝路古币专室;施嘉干旧藏钱币专室等。馆内还有两面姓名墙,刻下了从上博建馆以前到迄今为止所有向上海博物馆捐献文物和资助新馆建设的人员姓名,其中不少捐赠者来自海外。

回忆起这些捐赠的故事,陈克伦如数家珍。比如一楼的葛世翘展厅是为了纪念香港企业家葛世翘,在上世纪90年代,他为第一展厅的建设捐款60万美金。去世前,他对儿女们郑重地说,“上博是我们的朋友,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们一定要帮助上博。”香港收藏家徐展堂允诺为上博新馆建设捐款100万元,之后他遇上了财务困难,几乎破产,硬是分四次汇款,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上博的陶瓷馆内,也有以徐展堂名字命名的展厅,以纪念这位慷慨捐助者。

范季融收藏了一件明代书画册页,有次,原上博副馆长汪庆正在他家做客时看到了这件册页,惊喜地发现这件册页和上博馆藏的7件册页为一体,且能够解决一件瓷器的题款问题。“你们要不要这件册页?”范季融问。尽管知道这件册页可以补充上博馆藏的不足,汪庆正却不好意思开口,这也是上博交朋友的一贯原则,不能主动问人“要东西”。当时,大都会博物馆也看中了这件册页,希望范季融可以割爱,但相关册页该馆并无收藏。知道了上博有需求,范季融心里也很着急,他打电话给陈克伦,拖他再去汪庆正那里探一探究竟。“就问你一句话,上博需不需要这件文物?”陈克伦问躺在病床上的汪庆正,“要,当然要!”范季融当即把这件珍贵的册页捐了过来。

不过,博物馆对捐赠并不是照单全收、多多益善。“上博只需要馆藏中缺少的东西,我们也主张藏宝于民,而不是把民间收藏一网打尽。”陈克伦举例,前不久华人文物收藏家李汝宽家族捐赠了90件流失海外的艺毯给上博,从文物价值上而言,这批地毯未必有多珍贵,但是弥补了上海博物馆此类藏品的空缺。最近,上博海外基金会主席贝蒂捐了290件民国旗袍给上博,这是因为未来的上博东馆将突破中国古代艺术收藏的局限,需要大量新的藏品类型补充。“旗袍对上海来说有特别的意义。我们初步设想,东馆将设立一个专门展厅,叫做海上霓裳,可以轮换展览民国旗袍艺术。范季融先生听说后,也高高兴兴地捐了50多件太太的旗袍过来,对我们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补缺。”

据原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流散文物管理处处长许勇翔介绍,捐赠文物占上博14万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的近25%。据统计,上博的“捐赠墙”上有993个名字。“没有捐赠,就没有上博的今天。”

为了感谢这些帮助博物馆建设的朋友们,也为了让上博海外基金会更好发挥作用,在上博东馆,将会有一个捐赠文物展厅,让这些珍贵的捐赠得以轮流展示,让公众了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