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一僧人在此凿了第一个山洞,千年后,这个地方世界闻名

大家都知道,现在敦煌的生态环境备受人们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敦煌是世界文化名城,里面有着月牙泉、玉门关、莫高窟、阳关等等,更是因为敦煌还是世界上面临被沙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有很多的人都曾将敦煌和古时候的楼兰相对比,这是因为,敦煌和楼兰都是以前进出西域的要塞之地,都是在罗布荒原的两边。大家都担心敦煌最后会和楼兰的命运一样,被漫天的黄沙所覆盖,同时,那些文化也就会随之而消失殆尽。

这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有着世界文化名城之称的敦煌,可想而知,这里面蕴含着多么大的文化价值。

在河西走廊西边的敦煌里有着735个洞窟,而这些洞窟里面有着4.5万平方米的空间,还有2415尊泥质的彩塑,堪称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佛教圣地。它一开始的名字叫做“千佛洞”,如今,则是人尽皆知的“莫高窟”。莫高窟形成于前秦时期,之后,又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建,最终,才逐渐形成现在这样大的规模。

在1987年就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现在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态势,因为,莫高窟里面的壁画和彩塑正在面临着沙化和洪水的严重威胁。其实,和莫高窟壁画一样面临着危险的还有月牙泉。月牙泉是一个沙漠自然景观,早就在1800年之前就已经被称为敦煌的名胜了,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

月牙泉其实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导致地壳发生了不均匀的抬高而形成的,它的泉水水位一直都处于很稳定的状态。但是,由于近年来很多附近的村民都到月牙泉去抽水灌溉作物,最终,使得月牙泉到了需要人工进行补水的地步,甚至,如果不是一直在进行人工补水,真的不敢保证今天的我们还可以看到月牙泉。

看着这样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慢慢消失又怎么忍心?

虽说,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着其自己的规律,沙漠和海洋的变换也都是地球自转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尽管我们都知道在将来的某一年某一个月某一天敦煌还是会消失,但是,现在正遭受着沙化和洪水双重威胁的莫高窟亟需拯救,尽管只是起到一个延缓的作用,我们也应该尽可能的保留住我们的文化。

史载,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于是,便改称为“莫高窟”。

莫高窟保存至今,其实曾经受了很多次的破坏,清光绪二十六年,在莫高窟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其中,英国一个叫做斯坦因的人就曾两次抢掠走了洞内的一万多件藏书和文物。法国的伯希也在藏经洞里掠走了大约五千件文书精品,日本橘瑞超还有吉川小一郎在王道士里面拿走了大约六百件经卷… …可以说,莫高窟里面的灿烂文化一直都在遭受着破坏。

“边研究,边保护”是敦煌研究所的宗旨,其中,很多人都为研究敦煌学,保护莫高窟而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现在,除了防治莫高窟本身的“酥碱”、“霉变”还有“起甲”等问题外,最重要的工作则变成了防沙、治沙,大家组织起来,用绿化带和尼龙网来阻挡风沙也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个防沙和治沙的工作依旧是十分的严峻和迫切的。

还有一个威胁着莫高窟的就是洪水了,尽管,这里是沙漠地区,但是,这里依旧是会发生洪水。这是因为莫高窟的前面有一条大泉河,这条大泉河平时都是处于干涸的状态,但是,一旦下暴雨,就会导致山洪暴发,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到莫高窟。而且,不仅仅是山洪会影响,甚至,是下雨天如果开放莫高窟也会有一定的危害,因为,下雨天的话游客脚下带进来的水分会使得洞内的壁画受潮,这样则会很容易引发壁画霉变。

敦煌研究院的院长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保护敦煌就像照顾一个有病的孩子,你总是得惦记着他”。保护敦煌的工作可以说是道阻且长,我们国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成立了莫高窟学术研究保护机构,在八十年代的时候莫高窟就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

目前,保护莫高窟最大的难题依旧是风沙对莫高窟崖体的风化和壁画的磨损还有雨水和洪水带来的潮湿导致壁画霉变的危险。现在,专家运用了很多科学的方法来保护敦煌,通过系统的气象监测掌握了风沙活动情况,化学固沙,建沙生植物林带来挡沙等等,甚至,在下雨的第二天就闭馆不开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壁画。

敦煌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里面的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保护莫高窟迫在眉睫。

参考资料:

『《正在消失的莫高窟》、《敦煌奇迹》、《莫高窟蔵经阁被发现》』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合作,投稿等事宜请私信联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