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唐诗,感悟大唐王朝文人的经历,教育天下多少人

阅读文化经典,感悟平凡生活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大唐王朝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强大,是一个公认的高潮时代。而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大唐时期相继诞生了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在内的诗人达数千人。

当我们阅读那些极具艺术价值的诗文时,总会感叹,为什么唐朝时期产生了那么多有才华的伟大诗人?他们都有哪些共性的特质和经历?换句话说,唐朝时期的那些学霸们是怎样炼成的?对我们现代的教育有何启发意义?

让我们翻开唐代厚重的历史画卷,揭开隐藏在诗人背后的秘密,共同探讨成才的途径。

浓厚的学风

当我们翻阅唐代著名诗人的生平,发现很多人出身名门,有很多人是官家子弟,或是家道中落的王世子孙。如李白的父亲曾任城尉,杜甫的祖父曾任巩县令、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宦家庭。还有李贺、元稹等,都是家道中落的王室宗亲。

官宦之家与平民家庭的不同在于,一个方面朝廷设立的学馆主要对官宦家庭开放,另一方面这些家庭的父母眼界开阔,重视子女的前途,很早就给子女灌输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到了学龄阶段,他们就会及时把孩子送到私塾学习。而平民家庭的父母大都迫于生计压力,很多孩子属于放养,只要有口饭吃即可,缺少对孩子前途的规划。

当然唐代诗人也有不少是真正的布衣出身,比如王昌龄、公乘亿、许堂、聂夷中等,都是出身贫寒的进士,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这个应该是平民家庭不甘平庸,含辛茹苦也要供子女上学。但是翻遍唐朝诗人的生平,这些例子还是少了些。

执着的性格

人才大都有不同于常人的性格特征。如李白具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铁骨;杜甫忧国忧民,对世人披肝沥胆,具有任侠品性;李贺在他的诗文中多用男儿、丈夫、壮士、英雄、骏马、宝剑等词语,具有自我尊崇的强烈冲动。

他们从牙牙学语到成为学霸,成为一代诗人,如果没有超常的执着性格,很难成才。当时的学校教育设立律学、书学和算学等类别,同时由于唐代还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王朝,很多学校既要学习汉语,还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学习任务也很繁重。

同时,唐朝的科举考试也是非常严格,会试的人才要从地方选拔,朝廷会固定给每个地方几个名额,人选好了以后,就把他们送到京城里。没考上的人要一直留在那个地方学习,如果没有坚韧执着的性格,很难出类拔萃。

坎坷的经历

翻阅唐诗,离别的诗很多,在那个王朝,常有饱读诗书的官员被贬,栽了跟头,失了宠,悲剧色彩就来了,诗文也更有深意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他们脍炙人口的诗作很多是被贬期间完成的。

起初,他们或许只是文章华丽,而一旦有了坎坷经历,就有了忧国忧民的情结,也更加关注劳苦大众的艰辛。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乱世,他们的诗作更是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象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关注的都是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不同的经历也有不同的诗风。如芩参两次从军边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切身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而元稹尽管也是被贬长达数十年之久,但他的感情经历丰富,他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语言幻美,意境朦胧。

从唐朝诗人的成才经历中,我们体会到,要想成为人才,需要有几个条件:一是当时的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科举制度促进了人才辈出;二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诗人成才的基础,凡是重视孩子教育的家庭,孩子更容易成才;三是先天禀性加上刻苦学习是成才的必备条件,没有天赋的人可能会成功,但不一定能成才;四是自古文人多磨难,没有坎坷的人生,人才只是骚客,而有了家国情怀,才能成为伟大的诗人。

现在社会几乎所有父母都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何才能达到心愿,唐朝诗人的经历或许会给我们很多启发:现在社会已经给予每个家庭平等教育的机会,作为家长,要首先做到自律,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要激励孩子发展,而不能恨铁不成钢;要让孩子多磨砺,而不能娇生惯养。我们要相信,每一名孩子都有成才的机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