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威海老照片,渔家院子城内街巷

【民间表演】金元时期,山东(大部分)地区历经战乱,人口骤减;经济、文化等遭到严重破坏。唯有当时胶东(地区)损失较小,保留了传统人文。明朝初年,部分登州府、莱州府的居民,迁移至山东西部。

【官员】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山东掀起了(巨大的)闯关东热潮,胶东地区,因为方便(海路)去关东,大批移民东北。民国以来,半岛成为重要的海运重地,沿海港口众多,有利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率领先(山东)其他地区。

【城墙】威海僻处(山东)半岛东北一隅,古属天末荒徼。元末明初日本海盗袭扰中国东部沿海,明政府加强海防,在东部沿海,设立52处卫所,威海卫为之一。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设立,永乐元年(1403)筑城。

【城墙】从明朝建卫,到1644年明灭,街巷发展缓慢,城里街道,仅有十几条巷子。清朝至1931年,卫内建设定型,大小巷子,总计共有38条。其中西北村9条,西南村11条,东北村7条,东南村11条。

【街道】在老威海卫,流传这样古民谣:“田”字划四格,城里分四隅。十字路口在中央,四条街道连八方。城内的街道巷子,大部分以姓氏命名,诸如郭家巷子、周家巷子、卢家巷子等。另外,还有(小部分)非姓氏的巷子,如荣德巷、双泉巷等。

【民居】荣成和其他沿海,生有许多细长的海带草,生鲜时,翠绿可爱,被海潮成团地卷上滩头,晒干以后,变为紫褐色,缕缕柔韧。沿海居民取来,用以苫房。房草苫得极厚,两坡很陡,房脊浑圆,住起来冬暖夏凉,非别处的简陋草房可比。

【民居】看那渔家院子,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大块石头,砌成粗犷的墙,选材时随方就圆,墙面纹样灵活,寓朴于美,谱出了方、圆、横、斜、大、小、曲、直石头的交响乐。

【祭祖】英国在强租(威海)32年后,1930年归还,设为(省级)威海卫行政区,准用直辖市法规。抗战时期,改为县级特别区,由烟台管辖。1983年8月,撤销烟台地区,设烟台市(地级);同时,威海市改为(省辖)县级市。1987年6月,升为地级城市。

【建筑】胶东地区方言,为胶辽官话(以烟台话、威海话为代表),与山东(其他地区)方言,有较大差别,而与(辽东半岛)大连方言相近。正因如此,胶东地区(尤其是烟台地区)民众相互间有较强的身份认同,通常会(对外)称自己为胶东人。【威海老照片,1900年代。资料:约翰斯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