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脍炙人口的诗,因为后人改了2个字,才如此诗情画意

诗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受到文人墨客的极大重视。然而诗歌的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战国时期以楚辞为代表出现了一个高潮之后,诗歌进入了沉寂期,直到以建安七子、曹氏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出现,才突破瓶颈,进入第二个高潮。此后的六朝诗歌又平淡寡味,一直要到盛世大唐,才开始了第三个高潮,这也是诗歌文化的巅峰。

引领这个潮流的,是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顶尖级诗人。特别是李白,在当时就名满天下,我们从小学习背诵唐诗,相信很多朋友从小就与之神交。在李白的众多诗歌之中,《静夜思》恐怕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五言古诗写得很简单,感情上也不复杂,但它却以寥寥数笔,勾勒出异乡游子对于故乡的思念。自从它诞生之后,就成为了思乡诗的代表之作,被人反复吟唱,以解相思之苦。

然而,可能不为认知的是,我们熟悉的这首《静夜思》却并非一个版本。读者背诵的是明朝人所改动的,而宋朝版本的《静夜思》是这个样子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这两个版本,大体上是一致的,主题也没有区别。只不过有了“明月光”与“看月光”、“望明月”与“望山月”两处不同。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宋朝人辑录唐诗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选集都是第二个版本,这在《李太白文集》、《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等等都可以看出来。而且,经过元朝、明朝,一直都是如此,并没有什么争议。

然而,在明朝有一个叫做赵宦光的文人。他们家族号称是宋朝皇室之后,世代不仕,专心做学问,他和他的父祖被称为“吴门三秀”,在江南特别是苏州一代名气很大。赵宦光不光专著很多,还编辑整理了很多古籍,他在收编《万首唐人绝句》时,就将“举头望山月”改为了“举头望明月”,但第一句并没有改动。不过,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影响力并不大。

到了清朝的时候,还是一个从苏州走出来的才子沈德潜,在编订编选的《唐诗别裁》时,将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为了“床前明月光”。只不过他和赵宦光不同,并没有改动第三句。

唐诗选集之中,最著名的就是蘅塘退士在乾隆时期编订的《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在选定《静夜思》的时候,就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我们现在最常见的这个版本。偏偏《唐诗三百首》的影响力太大,超过了任何一本唐诗选集,所以这个版本更为知名。

要知道,宋朝人对唐诗极为推崇,也离李白所生活的年代最近。如果没有更新更早的资料佐证,他们的版本当然是最接近李白原作,也是最为权威的。然而,直到清朝才定稿的新版本,却毫不费力战胜了老版本,显示出更为蓬勃的活力。我们试图解析一下原因。

在第一句之中,“看月光”比“明月光”在用法上更为工整,这个“看”字与后面的“望”对应。但是,如果从逻辑上和诗意上来说,“看月光”当然比不过“明月光”。月光撒在地上,你都怀疑是起了霜,为何还要僵化地抬头去看?一个“明”字,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有一份惊喜的滋味,所以在这个字的改动上,后人是用足了心思的。

关于第三句的“望明月”好,还是“望山月”好,小珏认为山月更有诗意,能烘托出整个气氛,也将山川地理收入进来,大大体现了李白跳跃性的思维。尤其是在“明”字已经使用的情况下,再用一个山字,显然可以避免简单重复。

尽管现在流行版本就是火了,但小珏其实更偏爱清朝沈德潜的那个版本。当然,诗词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你的理解也没有错,可以留言一同讨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