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任性的考生,殿试中写下12字,皇帝见到后钦点他状元

科举自隋唐建立,后世王朝不断完善,直到如今的各种选拔方式都有着古时科举制的影子。科举是寒门子弟晋升阶层改变一生的最佳捷径,士农工商,士人地位最高。古时候的鲤鱼跃龙门正是科举中榜,因此古人对科举态度是十分严肃郑重的,为顺利考试常常提前几个月开始赶赴考试地点。

状元是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中成绩最好者的称呼,得到朝廷衮衮诸公和皇帝的点头认可,延伸出到各行各业的魁首,皆称某某状元。不称某某王是因为犯了忌讳,隋唐到如今,就算在战乱,科举不停,状元也不过四百余位,这些都是那时代最精英的人才,本文说的也是这样一位精英人才的故事。

清朝时期的四川,出过一位世人称呼“史上最任性的考生”的状元,名骆成骧。骆成骧是四川资中人,年幼多难,亲生父亲去世后,就随着母亲到继父家生活。幸运的是,继父对读书功名比较热衷,便送骆成骧去学院读书。

骆成骧十分聪慧,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继父也就十分欣慰。1893年,28岁的骆成骧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在县乡之间颇有名望,钱财田地都有了。骆成骧并不满足于此,想要在会试中再得个好名次,再次准备了起来。两年后,骆成骧考中了进士(落第一次),并且获得了殿试资格。

当时的中国历经千古未有之变局,朝政大权被慈禧太后独揽,作为皇帝的光绪帝徒有其表,实际权力被后宫牢牢握在手中。慈禧不是喜欢事无巨细的人,更不是喜欢事必躬亲的人,因此殿试主持的机会给了光绪帝。况且女子主持殿试,会惹出很多非议,因此让出去还是好事。

光绪帝临轩策问,骆成骧一一应答,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后来的笔试中,骆成骧脑海不断涌现怎样辅佐皇帝改变大清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政一方如何治理,等等,诸如此类。其中有着很多大逆不道的话,都写于纸上,有暗地议论朝政、非议慈禧太后的意思。

骆成骧丝毫不慌,依旧该吃吃该喝喝,等结果出现。正考官副考官看完,交给光绪帝检阅,只看到“殷忧启圣”“主忧臣辱”“主辱臣死”12字,大为感动,没想到还有这等忠臣义子在其中,遂拔置第一,钦定他为第一,乃头名状元。

朝廷实权由慈禧把控,光绪有心提拔重用,奈何慈禧打压,不然骆成骧会有更大的作为。深感圣恩的骆成骧没有辜负光绪,一生清廉自守,勤勉政事,为民造福。更难能可贵的是殿试中骆成骧的那份忧国忧民、为君思考的赤胆忠心。大清养士百年,临近末了还得了个骆成骧,大幸不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