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大将军李广之孙李陵,为什么要投降匈奴

李陵战败投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是李家三代人悲剧结果导致的。

李陵的祖父,是李广,先祖叫李信,秦朝名将,灭燕功臣,将门世家。

李广和兄弟李蔡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因马弓娴熟,作战勇猛,年纪轻轻升为武骑常侍,文帝感叹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景帝的时候因军功官至边郡太守、云中太守,威名远播匈奴。

终李广一生,这不是他官位最高的时候,但却应该是最意气风发的时候,后面的路,就不那么顺了。

自汉武马邑之谋后,汉朝对匈奴的战略防守,渐渐转变为主动出击,李广的官是越来越大了,但是军功却越来越少,作战结果常常是:无功、失道、所失亡多,数次贬为庶人。弟弟李蔡早已封侯,位列三公,儿子李敢也因和霍去病出征斩旗夺鼓封侯,唯独李广,对朋友叹息“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後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李广最后一仗是跟随卫青出征,远征单于主力。

汉武本来是不答应李广去的,扛不住李广的坚持,封广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而临走前汉武对卫青的交代是: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意思就是李广年纪大了,能力运气都不好,不要让他主攻单于。

于是卫青给身为前将军的李广安排了一个辅助边差,李广深以为辱,然而卫青对上单于主力时,李广又一次失道迷路,决战打完了才赶过来,被卫青问责,自叹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在大汉边疆拔刀自刎。

看李广生平,前半生是得意的,后半生是失落的,他是个弓马娴熟的军人,他是个士为之竞死的长官,他是防守反击的大师,他是被帝王认为如果早生几十年参与中原逐鹿,万户侯何足道哉的将军。可是他不适应他后半生的时代,面对帝国战略的转变,他不适应远出大漠长途出击,终李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后半生无功封侯,自裁于边疆。如王勃《滕王阁序》所说: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说的有些多,但主要是想表达一下李广作为第一代的憋屈,李广的弟弟李蔡,虽官至丞相,在李广死后二年,因占地下吏,自杀除爵,也没有善终,后面说一下李广的下一代。

李广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李敢。李陵是李当户的遗腹子,他的事我们最后说。李当户、李椒都死在李广前面,李敢在霍去病军中多有军功,封关内侯、官拜郎中令,本也算李家后继有人。

可是李广因卫青问责,自裁于边疆军中,李敢深深的恨上了卫青,找了机会狠狠的揍了卫青一顿。相当于现在中央警卫团团长打伤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卫青并没有跟他计较,甚至想为李敢隐瞒此事,但他同样年轻气盛侄子霍去病就没这么好说话了,在一次围猎活动中,霍去病亲自射杀了李敢。汉武偏袒霍去病,跟李家人说李敢是围猎中被鹿撞死,李家世代从军,当一家人听到汉武亲自裁断李敢被鹿撞死的结论,看着李敢尸体上的箭伤,不知作何感想。

李敢有一子一女,女儿给太子做妃,儿子与太子也算交好,但并无什么像样的官职。

下面说到李陵,遗腹子出生,他前面李家两代人都不是战死沙场,尽是早死、病死、冤死,平辈之中除他无过人之材,将门中衰。

李陵年纪轻轻善骑射、爱士卒,有祖父之风,汉武曾派李陵率八百骑出入大漠勘察地形,想起他祖父出征屡次“失道”、“失道”,这种憋屈怕已在李家人心中埋下了数十年。

李陵后官拜骑都尉,在酒泉、张掖带弓手五千。

几年后,李广利再次出征,李陵为辅。李广利主力伤亡极大,而作为辅助的李陵,堪称完美的开场和过程,最后却以悲剧结尾。

单于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五千步弓手,李陵且战且退,伤亡过半,却也杀伤匈奴万余人。退至汉朝边界,单于已经萌生退念,毕竟靠近汉朝主场,单于生怕又是一次马邑之谋,然而奉命接应的路博德部队并没有到达。在弹尽粮绝之际,李陵部队出了叛徒,把实际情况告诉了单于,于是单于一鼓作气歼灭了李陵部队,李陵被俘投降,五千步弓手最后逃出去的不到五百人。

单于因此战对李陵刮目相看,封爵嫁女。而李陵在匈奴,不曾设一谋练一卒。若干年后,公孙敖出征兵败,也不知是情报错误还是故意为之,回复汉武帝,李陵在匈奴操练士卒对付汉朝。于是汉武夷李陵全族,李陵听闻后冤屈不已,为匈奴操练兵马叛汉的是李绪,不是他李陵。李陵连夜派人刺杀了李绪,也为此被单于安排在大漠躲藏了数年。

汉武病逝后,汉朝派使者前往匈奴,想接李陵回家,李陵回使者“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

回想李家三代人从军之路,勤勤恳恳却没有一个善终。有人说李陵是活该,汉武先前是派李陵运输辎重,李陵拒绝任务,非要率军临敌,志大才疏,白白送了五千步弓精锐的性命。可是要知道,对于当时整场战局而言,主力部队一直是李广利的三万骑兵而不是李陵的五千步弓手,李陵的任务一直“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李陵只是希望参与一场实实在在的战争,在与匈奴对战中为李家获得一场几十年未有的普通胜利,为李家正名,至于在大漠中直面单于主力,硬刚正面,不是汉武的安排,不是李陵的任务,甚至不是单于的计划,只是在茫茫大漠中,李广寻求一生而不可得的敌军主力,被他没有做好准备的孙子第一次出征就碰上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说的不是李广一人,是李家三代。”

李陵是一个不成功的将军,当年若在单于重兵围困之下,内无粮草外无救援,重创敌军后战死沙场,不失为传颂千古之名,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然而他兵败投降,身辱族灭,却也是个不成功的汉奸,在匈奴娶妻生子、封将拜爵,却不设一谋叛汉,甚至派人刺杀汉奸,唯一一次带兵对峙汉军的记录,在自己兵强马壮和熟悉的地盘情况下,被汉军杀伤甚重,里里外外都认为他不是认真在打。

为什么,因为他不服,不服他家族的命运,他在《答苏武书》中所道:“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於国主耳”。

然而,得来的消息是李家被灭族,他已经无家可归了。朋友劝他回归祖国,再图报效,然而士不二辱,他想为之正名的将门李家已经完蛋了,李家三代人的憋屈,到了此时,已让李陵感到绝望了。

这不是比烂,而是比实际的影响,更何况这种罪名和遗憾不该李陵一人承担,未给李陵一匹马的汉武,最后评价未去救援李陵的路博德只有一句:老将生奸诈。未因此给路博德一丝惩罚。想到李陵的祖父李广,多次因“失道”被罚罪、失官、贬庶民,真是可叹。

李家世代将门,三代将军,名满天下,却无一战死沙场,结局皆是悲凉,不得不感叹,人的一生啊,虽然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很重要,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