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茶文化的渗透,你知道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茶对于中国人是有特殊涵义的,中国人喝茶并非简单的解渴,在漫长的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国人已赋予它精神文化上的含义,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有人把茶字形容为“人在草木中”,茶生于天地草木之间,承天地之精华,正是中国人发现并利用了茶,并结合自己的审美价值,赋予它天地人三才之道。

中国古代思想家有自己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他们认为天地间万物的生成和发展都有自身的法则和规律,并把这种规律称为“道”,道是一种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道构成了世界的本源,一切事物都是由道衍化出来的。

而茶这种植物,生于名山秀水之间,得天地之精华,便可成为沟通人与天地宇宙间的媒介,所以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

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精华而成,其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从古代中国思想发展史来看,还是以儒家思想贯穿始终的。

虽然孔孟创立儒家学说时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此后的秦朝也以韩非子的法家为指导思想,但自从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就已得到确立,此后的历朝历代,虽有道家、佛学各流派的碰撞,但中国传统思想基本上还是以儒为主,道、佛为补的。

这是因为孔孟创立儒家思想入世为指导思想,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同时它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张力。

生于山野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茶对于儒家来说也是一剂改造社会,教化社会的良方,因为茶本清洁之物,儒家学说认为茶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茶可以养廉,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

秦汉之际的茶虽已在西南地区流行,但依据当时文献记载来看,发现茶最多的用途是药用。从司马相如到王褒等人,无不把茶作为药物饮用。

直到魏晋南北朝之际,以茶养廉的典故频频出现,也就是说,儒学思想依附于茶这一媒介,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强大的发挥。此后的中国文化史上以茶交友,以茶雅志,以茶助廉之风一直贯穿着。

儒家把“中庸”和“仁礼”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主张通过饮茶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通过饮茶可以自省、省人,以此来加强彼此理解,促进和谐,增强友谊。

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并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反观我们的茶文化,无一不是渗透着和的思想。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茶事活动中,无不体现和的思想。

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自隋代实行科举取仕制后,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士子,通过考取功名,进入国家官僚机构,构成中国历史上很有特色的士阶层。这些历史上的儒士阶层,都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苏轼,他以茶喻佳人,并为茶叶立传,留下了不少有关茶的诗文。

儒家认为茶有德,唐代的刘贞亮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陆羽称茶为“南方之嘉木”、“宜于精行俭德之人”。唐韦应物称茶为“性洁不可污”,宋徽宗称饮茶可以“清和淡洁,韵高致静”。

现代的茶学家庄晚芳先生也把茶德归纳为廉、美、和、静,均赋予茶“节俭、淡泊、朴素、廉洁”的品德,寄托思想人格精神。

儒家思想溶入茶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茶礼的形成。中国向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每个角落,儒家通过礼制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茶使人清醒,所以茶文化中也吸收了“礼”的精神。

南北朝时,茶已用于祭礼,唐以后历代朝廷皆以茶荐社稷,祭宗庙,以至朝廷进退应对之盛事,朝廷会试皆有茶礼。

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精神表现特别明显,“以茶代酒”和“客来敬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明人丘溶《家常礼节》所记载的民间茶礼,甚至影响到国外,如今南朝鲜,至今家常礼节仍重茶礼。

茶礼表达了仁爱、敬意、友谊和秩序。现代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讲究茶礼,只不过把议程简约化、活泼化了,而“礼”的精神却加强了。无论大型茶话会,或客来敬茶的“小礼”,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好礼的精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