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穆穆,自起撞郎——亲自动手追打大臣板子的皇帝:汉明帝刘庄

廷杖,就是在旧时代的皇帝发怒之际,当廷在朝堂上对大臣施加杖责的举动。用民间的话说,就是皇帝命令武士们给不听话的大臣们的屁股上现场打板子。

提起给那些“刺头”的大臣打板子,明朝的廷杖在历史上名气最大。可廷杖的发明者却不是明太祖朱元璋,却是距今近2000年的汉光武帝刘秀。而还有一位皇帝,他生气的时候,居然亲自执杖殴打臣下,这个人就是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始作俑者

原来,在东汉开国之初,战乱不断,身为开国皇帝的刘秀有时不但要指挥作战,同时还有治国重任。故而原来负责传递文书的秘书机构——尚书台,逐渐演变成了决策中枢,权力不断加重,相应的工作量很大。

尚书台的正职长官叫做尚书令,副职叫做尚书仆射,从这两人以下的所有人员,几乎没有节假日,天天都要忙个不停。权力大了,随之承担的任务与责任也更艰巨了,但能进尚书台工作本身是一种荣宠。也许是出于“疏者宽,亲者严”的考虑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刘秀居然把营中的“军棍”制度引入尚书台,以惩戒那些怠工、出错的人,从而开创了“杖责官员”的恶例。

虽说明太祖朱元璋没读过几天书,却从刘秀这里取到了“真经”。 明朝二百六十七年,从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从到崇祯皇帝,都曾用此法对付过那些忤逆过自己的大臣。也就是说,在明代无论是何种级别的大臣,只要工作出错出错或惹恼了皇帝,都要挨板子。而且明朝中后期的廷杖是实打实的狠打,绝不含糊。无论是谁,只要挨一次廷杖,最轻也要被打断骨头变成残废,而那些被当场杖死的,更是比比皆是。文武百官只要一提起廷杖,无不色变,畏之如虎。

但东汉时期的廷杖与明朝有很大的不同。而东汉时代的杖责只打尚书台的人,一般不涉及其他官员。另外,东汉时的廷杖程度教轻,一般最重也不过是皮肉伤,有点类似于父母责打孩子。

光武帝刘秀杖责尚书郎的记录不多,在建武初年有些记录。据《后汉书·卷二十九·申屠刚传》记载:“(建武初)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

可见,刘秀因为政事繁杂,不免心情焦躁,“捶扑”尚书近臣的事情时有发生。此事影响很恶劣,虽经时任尚书令的申屠刚极力劝谏,但却收效甚微,光武帝刘秀基本上听不进去。

所以,身为东汉开国之君的刘秀开创了一个很坏的头,使得廷杖尚书的坏习惯沿袭到了汉明帝刘庄时期。

光武帝刘秀察察之主

明帝刘庄的在位时,正值太平盛世,四方虽说有些军务,但国务活动的繁忙程度总体上已远不能和建武时代相比。但奇怪的是,在尚书台工作的郎官们,挨板子的次数却越来越多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对而言,东汉时代,对臣下廷杖次数最多的则是刘秀之子——明帝刘庄。他在发怒时,居然有亲自动手打人的恶劣行为。主要原因是——明帝刘庄的性格偏狭,好察细事,而且脾气急,度量也不大。如《后汉书·明帝纪》如此评价他:“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内外无幸曲之私,在上无矜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代十二。十断其二,言少刑也。故后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而钟离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为言,并见本传。夫岂弘人之度未优乎?”

《后汉书·章帝纪》也说:“魏文帝称’明帝察察,章帝长者’。”

汉明帝刘庄是个“察察” 令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做事有洁癖或细密苛刻的人。他在登基后,为了掌控最高权力,必须牢牢控制尚书台,这里是权力中枢所在,否则,就要大权旁落。正因此故,明帝对尚书台的管理与督训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严。

在明帝朝,尚书台的人,无论是谁,甭管是仆射还是尚书,只要犯错,一律会被拖出去在屁股上打板子。打完了之后,还要继续干活。由于事务繁重,工作量较大,难免出错。加上这个刘庄性子偏狭急躁,特别容易上火,故而尚书台的人总是被责打,有些人甚至被打的皮开肉绽,叫苦不迭。

很显然,对于满朝文武而言,新皇帝刘庄比其父刘秀更难伺候。在他们看来,刘庄性情偏执,心胸狭隘,为政苛察,好用耳刺目听为明。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好卖弄一些小聪明,最终却耽误了大事。提起刘庄的某些深刻细密的做法,群臣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刘庄打人很有自己的套路,那就是没有套路,非常任性随意。有时他脾气上来,不分青红皂白就下令把犯了错的人猛揍一顿,打完了还要详细问公事,继续办公。他也明白,要是把人都打死了,谁来干活啊?有时尚书们甚至一边哭一边干活,刘庄却是若无其事地监督,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刘庄的脾气很暴躁,尤其是那股子狠脾气上来时,六亲不认,尚书们见了他就像鼠瞅见了猫一样,个个战战兢兢。有时一听见刘庄驾到,甚至会吓得浑身打哆嗦。更可怕的是,有时刘庄急眼了,居然会亲自操起棍子打人!

汉明帝刘庄天子撞郎

永平三年(公元60年)里的一天,刘庄为了一件小事,突然对尚书台郎官药崧大发雷霆。当时这个倒霉的药尚书不知怎么把刘庄惹恼了。这个年轻皇帝气的火冒三丈,只见他额头上的青筋暴起,他甚至等不及召唤武士,顺手操起立御案边上的棍子,飞速地向药崧身上猛抽。药崧毫无防备,吓了一跳,像猴子躲避鳄鱼一样四处跳跃着奔逃,药崧在前面绕着柱子跑,刘庄拿着棍子在后面追!药崧也急了,他索性一头钻进了殿侧书案底下,无论如何不肯出来。

刘庄怒气不息,还在外面跺脚喊叫:“快出来!药郎,你给我出来!”

药崧怕极了,怎敢出来?他趴在里面委屈地说:“天子穆穆,诸侯煌煌,未闻人君,自起撞郎!”这点儿事不劳您亲自动手吧!

刘庄闻言,顿时觉得脸上有点火辣辣的,毕竟他是饱读圣贤书的人,一阵羞惭过后,他终于明白过味来了。刘庄主动停手作罢,并当场宣布赦免了药郎。直到听了皇帝的这道口谕,药崧这才敢灰溜溜地爬出来,像个老鼠一样逃走了。

消息传出,满朝文武笑的前仰后合,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此事也在洛阳市井里传开,市民们也在议论纷纷。大家都在说:尚书台的这份差使,实在是不好干啊!这哪是什么君臣,分明是地主和佃户嘛!

殴打药崧事件,不是刘庄第一次杖责尚书郎,也不是最后一次。在刘庄在位期间,尚书郎们挨打的日子还在后头呢。就在“药崧事件”发生之后不久,尚书台又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这年的春上,有些蛮夷部落前来进贡放物,表示臣服。刘庄闻之大悦,下诏赐给缣(jiān)帛若干匹。按照惯例,诏书的起草工作是由尚书台去做。负责记录刘庄语录的郎官在誊写进入诏书时,不慎把赏赐的数额由“十”写成了“百”。 后面负责校对的官员也没发现,就把诏书副本送抵大司农府上拨付了。

几天后,大司农亲自拿着账本呈报刘庄,并汇报了具体情况。刘庄的脑子好使,登时觉得不对,怒责道:“朕记得很清楚啊,当时只说赏了他们几十匹,你怎敢就给几百匹?你,难道不要脑袋了吗?”大司农也吓得魂不附体,赶紧回奏:“冤枉啊!陛下!臣完全是按照尚书台给的诏书副本行事啊!不信的话,陛下请看诏书,不敢欺君!”说完,遂将诏书副本呈上。

刘庄拿过一看,气的脸都绿了,当即把那个负责誊抄的郎官叫来责问,连声大骂:“混账东西!你们这些饭桶,整天是干什么吃的?看看你做的好事!”尚书郎一见闯下大祸,吓得浑身如筛糠一样,不住地叩头请罪。

这可真不是刘庄小气,当时国家刚从烽火岁月走出不久,物力不丰,制造能力也很有限,皇帝家余粮也不多。那缣帛是用丝绸制成,是双经纬的粗厚编织物,在当时属于贵重的物品,只有少数权贵高官才能用得起,一般人士是绝不敢问津的。几个小小的部落,就靡费了这么多东西,这让刘庄如何不生气?这是一笔巨款呐!

刘庄气得发昏,必须要打人呢。他厉声下令:“朕今天就让你长点记性!来人!拉出去,杖责三百!”武士们不容分说,将这个倒霉的郎官拖起就往外拉。突然之间听得一声高呼:“慢!”刘庄转身一看,原来是尚书仆射钟离意急匆匆地赶到了。原来那尚书台一出事,钟离意马上得到了消息,就飞马赶往内殿,一进宫门就见皇帝又要动刑打人,急忙跪下劝阻。

刘庄用鼻子“哼”了一声,却是一言不发。钟离意沉着地奏道:“陛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事难免会有差错,容忍他人之过,这是连庸人都明白的道理。如今您为了如此一件小事就重责郎官,要是再传扬出去的话,天下人会怎么看待陛下?请陛下三思啊!”

刘庄大怒,正要发作,只见钟离意面无惧色,继续朗声上奏:“陛下!如果您真要追究尚书台懈怠渎职之罪,也不应处置这个小小的郎官。他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办事员而已。臣是尚书仆射,理应对此负责!如果要打,请陛下先打臣下吧!”说完,他当众脱去官服,伏地奏道:“恳请陛下先对小臣用刑!”钟离意是个忠臣,每每能犯颜直谏,刘庄一向很看重他。经过钟离意的一番劝说,刘庄已经消了大半气了,温言抚慰道:“钟离尚书请起,朕饶了他还不行吗?”在钟离意的忠言劝阻之下,那个可怜的小郎官幸运地免去了一顿皮肉之苦。

汉明帝尊师重教陋规存废

虽然这次没过成瘾,但刘庄打尚书郎板子的习惯却是一直延续着,而且足足打了十八年,直到他去世为止。刘庄死后,其子章帝刘炟即位,他的性情宽厚,从不责打臣下。从此,廷杖尚书郎——这个可怕而又可笑的惯例这才被废除。

话说回来,汉明帝刘庄这板子是打了,但臣下们的板子也不是白挨的。刘庄作为史上有记录的首位亲自操起棍子打人的皇帝,永远地载入了史册。身为一国之君,居然亲自操起板子打人,对于中国这个礼仪之邦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记录。特别是刘庄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令主,素是以崇尚喜好儒学著称,修养应该比一般人要好些才是,他又身为皇帝,身份尊贵,理应以自我修身为天下表率,却又怎么可以这样纡尊降贵、如此行事呢?

《大学》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孔子也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臣下犯了错误、出了问题可以批评嘛,干嘛要动粗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也从某个特殊角度说明了刘庄在个人修养方面的不足吧。

到了明朝年间,洪武帝旧瓶装新酒,重新捡拾起这项天子专属绝技,成化之前,凡廷杖者还可以“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到了正德年间,明廷创造了一百零七人同时受杖的国家纪录,再到嘉靖皇帝,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同时廷杖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杖毙。

明朝是廷杖的巅峰期

必须承认,这便很有些出离光武帝和汉明帝的本意了。参考资料:《后汉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