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不用旧物,因“特殊”原因,紫禁城有样东西在重复使用

我国历史上,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历时276年,共传了11个皇帝。清朝皇帝富有天下,照理说,自然不会使用旧的东西。因为一个特殊原因,在清朝皇帝居住的皇宫里,却有一样东西始终在重复使用着。这件旧物,到底是什么东西,又是因为什么,会让它能够被皇帝重复使用呢?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我们的印象里,作为富有四海的皇帝,他的生活必然是要奢侈讲究的。远的不说,只说清朝,皇帝一餐连菜带主食,按照规定是要有48道之多的,这叫全份儿。而清朝皇帝的龙袍,不仅要依据用途的不同,要分成礼服,吉服,常服,行服等几大类,且仅一件刺绣的制作成本,就要有1000两白银。再有就是紫禁城,作为帝国的中枢,不仅在形制上要恢弘壮观,在装饰上也是用尽了汉白玉,黄金,金丝楠木,极尽奢华。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毕竟皇帝是代表着上天之子,要有足够的等级尊卑属性,同时,也代表着大清朝的面子和形象,当然是越奢华越好。

可是,在清朝的紫禁城里,却有一样东西不仅是旧的,而且多年来一直在重复利用。这件特殊的东西,就是春联。

在我国,春联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最初,民间为了趋吉避凶,人们都会在春节期间,在门口挂上两块桃木板,在上面画上门神,或写上门神的名字。从宋代起,桃符就逐渐演变成了春联。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更是为了显示节日的喜庆,从官方的角度,把贴春联变成了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民俗。

到了清代,每逢新年,人们仍然坚持着贴春联的习俗。在这一点上,紫禁城也绝不例外。但是,作为皇宫,紫禁城的贴春联却要比民间严格得多,规矩也多。首先,贴春联的时间的有严格规定的,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每年腊月下旬悬挂,次年正月下旬撤去。其次,春联的管理是有专门机构的,叫清秘堂,这个神秘的单位,负责着整个紫禁城春联从制作,悬挂和保存。

这里,有的读者就会问了,春联也不是桃符,用完一扯就得,来年再买新的,干嘛非要弄个专门机构来保存呢?这就涉及到了清朝皇宫春联的一个特殊性。也就是说,在清朝,紫禁城里的春联绝不是一年一换新的,许多春联,基本上都是年年只有一款,即使破了,修补完之后,来年还继续用。为什么呢?紫禁城还用不起新春联吗?当然不是,其真正的原因是,这些春联的内容和作者特殊。

整个紫禁城的春联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帝亲笔撰写的,比如诗人皇帝乾隆写的,挂在养性斋的“心迹只今偏爱澹,诗情到此合添幽。”康熙帝写的,挂在乾清门的对联“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还紫极;皇图千禩永,尧天舜日启青阳。”这些都是皇帝的亲笔手书,又都是好词儿,只要是大清朝在,自然谁也不敢轻易换掉。

第二类春联则根据皇宫具体的功能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理念。比如,在后宫的春联就要强调如意福寿,多子多福;外朝政治活动的宫殿,就要强调皇权天授,同时要求 皇帝要勤政亲贤,保国昌盛;而在养心殿等皇帝的办公室,则微言大义,强调皇帝应遵循天道和祖制。这一类的对联虽然不是皇帝手书,但也都是由书法极好的翰林一级的学士书写,即使是有的坏了,换人写了,但是,春联的内容也是绝对不能轻易更改的。

就这样,富有天下的大清朝皇帝,在自己家里,每到新年,却都要挂上旧的春联。尽管对联是旧的,但它的艺术成就却是顶尖的,让我们当代人,都能一睹这些漂亮精致,字型优美,蓄意深远的古代春联吧。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