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电视上吃完饭,往桌子上放下一锭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

重量不等,因此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

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直至清朝,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度,规定制钱一千文准银一两。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

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然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

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

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

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

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

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那么古代的银子,铜钱,合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是多少呢?

有份有趣的数据可以稍微计算一下清晚期的金钱购买力。

这份数据叫做《千祥云集》,其实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景德镇吴福顺窑号的账本,算是非常民间的一手资料了吧。

根据这个账本,同治癸酉年:“广利顺号,共扣磁文四两九钱一分八厘收过纹四两一钱正,除手有找纹八钱一分八厘,廿三,收钱一千三百九十文”,可见其中那八钱已一分八厘折算成钱一千三百九十文,也就是说一两银子民间比价一千七百二十文。其他记载也颇多,但大抵1700上下幅度,浮动不超过50文,直至光绪年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而其另一本账本《日用钱流》记载其日常开支明细,其中整理光绪十年左右的物价,青菜一斤三文,笋一斤10文(冬天20文),碳一旦464文,鸡一斤86文,咸鱼一斤50文左右,最重要的几样,细米一担2875文,折银1.6两左右,那么好说了,一担米100斤,现米价2元左右一斤,一担米现价200元,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在米上的购买力大概是120元左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