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云堂读书札记 || 书法创作要功力与情性并进

编者按:言恭达先生以五十余载笔墨生涯的所思、所为、所识,数十年的功夫成就《抱云堂艺思录》。该书出版发行后,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青年学者彭庆阳追随先生左右数年,翻看于举手之间,濡染于耳目之际,渐有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自己点点滴滴的感受。倏忽间,有150 多篇在各种媒体上发表,颇受书坛师友同道的好评。而今,在言恭达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从中选出100 篇读书札记结集出版。在此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道随天变,物以机生。张怀瓘有云:“性分各异,书道虽一,各有所便,顺其情则业成,违其衷则功弃”。草书心性拟古贤,笔情求波澜,入于古而得于新。坚守“功”与“性”之辩证,注重线性与线质的铸造。率性则性灵现,性灵现则意趣生。重诗情,含哲理,简明纯厚,清蔚畅达,规矩圆熟,运用精能,古中有媚,拙里添妍,观者可直接感受作者主体抒写的情境变化。

书法艺术创作功力与情性并进,“有工而无性,神采不生;有性而无工,神采不实”(杨慎)。当代书法创作更重写意性、精神性。写意精神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也是中国书法的核心价值。中国书法追求诗性,就是“抒情”“畅神”,写意,即抒写心意。“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扬雄)。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谢赫六法基础上又提出了“立意”——“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他主张“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推崇“自然者为上品之上”。故历来将书画“逸、神、妙、能”四格中“逸格”列为首位。“得之自然便是逸”。人文书画,求“意”求“逸”,必求“诗性”。“高简诗人意”(杜甫),“笔简而意足”(欧阳修),“取其意气所到”(苏轼),“作画贵有古意”(赵孟頫)。

坚持格调的第一性,技法为第二性,在当今审美尚势尚意的基础上,工力与情性并重,理性思辨与感觉悟性统一,追求艺术冲突的大格局,通变的大和谐,既大气又意趣,在创变中赢得时代精神元素中的张力与活力,从而推进艺术创作从古典主义走向现代艺术形态。

——言恭达《抱云堂艺思录》

言恭达先生认为“书法艺术创作功力与情性并进”,切中肯綮。杨慎说:“有工而无性,神采不生;有性而无工,神采不实”;晁补之说:“书工笔吏,竭精神于日夜,尽得古人点画之法而模之,浓纤横斜,毫发必似,而古今之妙已亡,妙不在于法”。可知“功力”和“性情”对于真正的书法艺术创作来说,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对而不能偏差,更不能只择其一,否则就会跛脚、折翼,既走不远也飞不高。

所谓功力,《金开诚文集》概述道:“功力就是指掌握基本功所达到的精熟程度或境界”。书法艺术的学习,乃至所有传统文化的学习都必然不能忽视基本功的练习,而且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没有长期的勤学苦练也就不会有真功夫的生成。钟錂云:“人非生而伟大,都食人间烟火,因为‘圣人是肯做功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功夫圣人’。”此言可谓鞭辟入里,让人茅塞顿开:不肯做功夫,圣人也就成了庸人;肯做功夫,庸人也会成为圣人。俗话说“功到自然成”,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创事业,不管是练本事还是过日子,都需要功力的引导和保证,才会达到理想境界。下足功夫才能有丰厚的功力,于书者而言,下功夫不只是简单地追求“笔冢墨池”的现象,而要深究其质,认识到功夫的准确性,进行有的放矢。启功《论书札记》:“所谓功夫,非时间久数量多之谓也。任笔为字,无理无趣,愈多愈久谬习成痼。惟落笔总求在法度中,虽少必准。准中之熟从心所欲是为功夫之效。”

言恭达先生认为“当代书法创作更重写意性、精神性。写意精神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也是中国书法的核心价值。”写意精神的体现光靠功力是无法实现的,还要依靠书者性情的表达。书法艺术中的性情流露是书者思想情感、才学修养的综合体现,它可以“随心所欲”,但必须是建立在功力的基础之上。而非仅仅为了个人的情绪宣泄而强调性情,也非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纵观古代经典法帖,无不是功力与性情并进、高度统一的。如被世人公认为书法艺术的极致作品《兰亭序》《祭侄文稿》等,其作者对功力的掌握已达到了炉火纯青、从心所欲的地步,故才能使自己的性情得到最自然的流露。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书法“功力”要靠勤学苦练才能修成,而性情虽有天生的成分,但后天的自我养育也很重要。如通过文史哲的学习、姊妹艺术的借鉴、社会实践的磨炼,用以来涵养自我心性、丰厚个人学养、端正人生价值观,从而能把书法功力进行灵活运用,提高书法艺术的性情表现力。真正做到了功性两见,技道交臻,书法就会达于妙境,既有神采,亦有形质。

抱云堂书院

策划:刘培龙

撰文:彭庆阳

编辑:媛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