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知县常祭司马懿墓,盗墓贼盗挖后露真相,百姓:拜错墓主百年

提起三国中的绝代双谋非诸葛亮和司马懿莫属。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才华横溢、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之牛人,两人各有所长,诸葛亮执着、敬业、用兵如神,司马懿深城、隐忍、厚积薄发。诸葛亮六出祁山时,两人斗智斗勇,使出浑身解数,上演针尖对麦芒的真情对对碰,留下一段段佳话。

当然,因为《三国演义》的渲染,绝代双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截然不同,诸葛亮是属于正直高尚的正面人物,而司马懿是胆小狡诈的反面人物。论智谋诸葛亮也比司马懿高出一筹。

比如说诸葛亮设计火烧斜谷,这一把火差点把司马懿三父子烧死,不料人算不如天算,最后被老天爷的一场大雨给浇灭了。司马懿虽然侥幸逃出一劫,但却被人所不齿:司马懿的谋智还是输给诸葛亮一丢丢的距离。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火烧斜谷一事,是“演义”出来的故事。而“诸葛木像吓退匹马”同样被证实是子虚乌有的事。因此,绝代双谋的较量中,司马懿并没有一败涂地。

而真正的事实时,尽管诸葛亮无所不用其极,十八般武艺都展示出来,但司马懿以不变应万变,只一招便立于不败之地,4个字:坚守不战。

坚守不战看似简单,但背后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韧劲,多大的毅力,和多大的抗压力。但司马懿却做到了,无论是君主的“责问”,部将的“怨言”,他却气定闲庭,不为所动,最终56岁的司马懿拖死累死了小他2岁只有54岁的诸葛亮。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看,绝代双骄的较量中,笑到最后的应该是司马懿。

当然,两人不但生前相互较劲,死后同样也较劲——埋葬地成谜。

俗话说:古有盗墓,今有考古。要知道,在三国时,盗墓已成风。而这一切正是因为奸雄曹操的创举。曹操刚组建队伍时,因为缺少经费,便打起了盗墓的主意,结果大发了横财。从此,盗墓逐渐形成了浪潮。

而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为避免自己的墓穴被盗的凄惨下场,同时也不想让仇人报复,他留下了一个美丽的遗嘱:一切从简,不要任何陪葬品。同时,打下了一个烟雾弹——要求葬于定军山。让世人都认为他死后葬于了定军山,而实陡,他临终前对后主刘禅留下了这样的遗言,请求后主刘禅派4个强壮军士抬着自己的棺材一直往南走,一直走到“杠断绳烂”处,便把自己就地安葬了。

刘禅按照诸葛亮的遗命,令 4个强悍军士抬着他的棺材一直向南走。结果4个壮汉抬着棺材走了三天三夜,走得天昏地暗,天旋地转,却发现绳子完好如初,丝毫没有要断的意思,于是四个人私底下商量,决定将绳子剪断就地掩埋。

匆匆掩埋后,4个军士回去复命了,刘禅问他们把丞相葬在了何处,四人吞吞吐吐说不上来,刘禅起了疑心,在严刑逼供下,四人很快说出了真相,刘禅一气之下将四个人当场就砍了头。结果,埋葬诸葛亮的地方就没有人知道了,成了一个谜团。

无独有偶,司马懿死时,也对自己的“归葬地”进行了秘密安排。

公元251年,73岁的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临死前,为了保障自己的坟墓不被人挖掘。他对自己的身后事做了别样的安排,主要有两点内容:

第一:不坟不树。据《晋书》记载:“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意思就是说司马懿把自己葬于河阴首阳山,不起坟头,不在葬身处种树,不立墓碑,不要陪葬器物,不做任何标记。另外也不和遗孀合葬。

第二:不祭不拜。司马懿还叮咛子弟都不许扫墓祭拜。

第三:不离不弃。司马懿借鉴和效仿曹操死后“四城出殡,设七十二疑冢”的做法,下葬的当天多副棺材同时出城,葬毕还毒杀了所有抬棺之人,当真做到了“不离不弃”啊。

因此,司马懿的墓葬地同样也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谜团。

之后,历朝历代很多人探寻司马懿的墓穴,却一无所获。直到清朝年间,洛阳有一个叫龚松林的知县,他是不折不扣的司马懿的超级崇拜者和狂恋者,他潜心研究司马懿的墓葬,经过多方面搜集材料,他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洛阳老城北的青菜冢是司马懿的墓葬。同时,他还经常前往祭拜。一时间,崇拜司马懿的文人骚客和市民百姓也都纷纷效仿,前来参拜,青菜冢名声大噪。结果盗墓贼打起了主意,1948时被盗挖。

6年后,也就是1965年,专家组团对青菜冢进行了抢救性挖掘,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座古墓的主人是北魏清河王。世人不由叹息:拜错墓主百年。

而真正的司马懿的密葬处竟被一老农无意中发现。

2010年的一个夏天,河南偃师县南蔡庄有个老农在首阳山上劳作,结果用锄头刨出了一块石碑,老农细看惊呆了,但见石碑上面雕刻着一名手拿战斧的武士。老农一看架式不对,立马报告给了国家,后经专家研究考证,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司马懿墓。

司马懿千算万算却没有躲过老农的锄头。而诸葛亮成竹在胸,他的墓葬至今仍没有找到。对此,世人不由哑然失笑:两人“身后世”的较练,司马懿还是输给了诸葛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