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后宫制度的确立以,及秦汉魏晋时期后宫制度概述

导语:北魏后宫制度的确立以,及秦汉魏晋时期后宫制度概述。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并建立了皇帝制度。以皇后为中心,由摈妃、女官、宫女等人构成,并伴有严格的等级规范的后宫制度随之产生。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径、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秦始皇后宫人数之多可见一斑。如此多的宫人出现于后宫中,必定要有一定的等级划分,后宫等级制度由此应运而生。史载“秦并天下,多自骄大,宫备七国,爵列八品古代后宫等级制度就此初步设立,但与等级制度相伴的后宫选拔、礼仪、丧葬等相关制度尚未设立,可以说秦朝后宫制度仅是后宫制度的雏形而己秦朝灭亡后,其后宫制度被随之建立的汉代所继承汉初完全沿袭了秦朝的后宫制度,但自汉武帝时期开始,随着后宫人数的增多后宫等级也随之增加,史载“武帝制捷仔、经娥、倍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经过汉武帝、汉元帝时期的发展,西汉后宫殡妃等级扩为十四等。此外,汉朝还按照外朝官员的等级和爵位,划分了后宫殡妃的等级此时的后宫摈妃不仅是皇帝的妾,还是后宫女官,后宫制度由此走向完备。

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帝鉴于西汉的教训,不仅在生活上崇尚简朴,他还对殡妃的人数和等级加以简化光武帝时期后宫殡妃仅设贵人、美人、宫人和采女四等,且后三等是没有爵位、秩级的殡妃,后宫等级、规模得以缩减后宫制度自周代就己萌芽,至秦汉时期逐步确立,随着后宫等级制度的明确,自汉朝开始,后宫礼仪制度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后宫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车荤、服饰以及丧葬制度。皇太后、皇后与殡妃不仅在车荤、服饰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丧葬方面的差异更为明显。

​汉代皇后有与皇帝合葬的权利,等级较高的殡妃虽不能与皇帝合葬,但仍可葬于皇帝陵内,而等级较低的殡妃“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服虔注曰“陵上司马门之外。”东汉末年,社会动乱,随着统一王朝的分裂,后宫制度也随之消亡。曹操建魏后,重新设立后宫,后宫制度由此再度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但此时的后宫制度并非是汉代后宫制度的沿袭,而是在汉代后宫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革可见,晋代已经对后妃车荤、服饰以及缓、佩玉都有着具体而细致的规定。

从秦朝到东晋,我国古代王朝的后宫制度逐步完善,后妃名号及其相关待遇逐渐细化。北魏后宫制度正是在前代后宫制度的基础上,仿照晋代后宫等级及后妃的相关待遇,逐步建立起来的。由于十六国时期的战乱,中原的很多制度被战乱所破坏,脱胎于原始社会的拓跋鲜卑族在战乱中脱颖而出,建立了北魏政权,随着鲜卑族皇权的建立,中原王朝的各项制度逐渐被北魏沿袭,“北魏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宫制度由此出现于北魏王朝。建国之初,别是由于拓跋鲜卑族先祖文化较为落后,他们制度未备,后宫亦无成规。”特“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己,世事远近,人相传授,本易遗漏更有违碍不得直言者,隔代即忘。”最终导致有关北魏建国前诸帝后妃的记载流传下来的相对较少昭成帝以前,鲜卑族尚处于部落制时代,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政权,也没有相对稳定的都城和固定的宫殿,也就不会有后宫制度的存在。此时,拓跋鲜卑族所建立的代国政权中并无皇后一称,统治者的妻妾多是按照次序划分出不同地位的。

道武帝于“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夏四月,改称魏王。”并于天兴元年六月改国号为魏,“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翟。”随着定都以及宫殿等各项建筑的逐步完善,北魏作为一个王朝的基本建设已经完成,与之相应,作为一个王朝所需要的各项制度也随之产生,后宫制度也是在此时建立了宗庙建成后,道武帝于天兴元年十二月,开始追尊自己的祖先为皇帝、皇后一称正式出现于北魏王朝之中,北魏后宫制度也由此开始确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