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演讲 | 张立华:怎样读史才能使人明智?

日期: 来源:思想界收集编辑:思想界

尊敬的万卫先生,尊敬的欧阳教授,尊敬的海彬理事长,尊敬的余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张立华,《向历史借智慧》一书的作者,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光临《向历史借智慧》新书发布会。下面我向大家作新书报告,题目是《怎样读史才能使人明智?》敬请指正。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其实这句名言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并不是读任何史书都可以使人明智,也不是随便怎么读史都可以使人明智。

那么,怎样读史才能使人明智呢?从史书本身和阅读方法两方面来说,只有做到以下几点,读史才能使人明智。

一、只有读真实的历史才能使人明智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里的“书”指的是《尚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被儒家奉为经典。就连这样的史书都不能尽信,又遑论其他!因此,读史首先要善于辨别真假。

譬如《曹冲称象》的故事,不论是正史《三国志》,还是小学课本和其他故事书,都说曹操手下的官员不会称象,甚至把他们描写得非常愚蠢。其实,这些官员并非不知道如何称象,他们只是假装不知道,以便让曹冲露脸出彩。

几乎所有写《曹冲称象》的故事书,都说曹冲有智慧。其实,曹冲称象并没有什么智慧。因为智慧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曹冲称象只是对前人智慧的模仿,战国时就已经有了用船称猪的故事了。

史书《三国志》中的曹冲称象,只说“称物以载之”,并没有说往船上装石头。往船上装石头的称象方法,最早见于北朝元魏时翻译的《杂宝藏经》。最先把往船上装石头的称象方法嫁接给曹冲称象的,是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黎锦晖先生。那首著名的儿歌《小兔子乖乖》的词曲作者:

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

快点开开,我要进来……

再者,《三国志》说称象时曹冲的年龄是“五六岁”,这还是虚岁,周岁就是“四五岁”。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曹冲称象时的年龄是却是周岁七岁,差了两三岁。

有此可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曹冲称象》,虚假甚多,并非真实的历史。

另外,曹操的这头大象是孙权赠送的,但东吴并不出产大象。孙权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才统治交州的,清代著名学者何义门认为,孙权只有在这以后才可能把交州的大象送给曹操,而曹冲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就已经死了,所以他认为曹冲称象不过是虚妄的夸饰而已,曹冲根本就不可能有称象这回事。 清代著名学者梁章钜也认同何义门的观点。

尽管何义门的质疑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并不足以证明曹冲称象就一定是陈寿虚构的故事。因为孙权在统治交州之前,虽然不能通过政治手段获取大象,但却可以通过商业渠道获取大象。

陈寅恪先生认为,曹冲称象是附会佛经故事以显示曹冲的智慧。虽然《杂宝藏经》比《三国志》晚了一百多年,但称象的故事可能早就在其他佛经中译出了。即便没有译出过,这个“故事仅凭口述”,也能够在中国大地上“辗转流传”。

陈寅恪先生中国现代泰斗级国学大师。关于陈寅恪的“恪”字的读音,有人按照普通话读kè,也有人读què。陈先生是江西修水人,按照赣方言的读音,大约是kiè,普通话没有这个音节。与其读què,倒不如读普通话的kè。

陈先生的推理前提,都是可能性的假设,这种可能性的假设前提,是推不出必然结论的。

为了确保史料的真实可靠,本书主要引文都有原文,而且都有版本书影;为了普及传播,有利于各阶层读者的阅读,所有引文都有通俗易懂诠解。

二、只有读全面的历史才能使人明智

读史如果读的是片面的历史,那就会偏执一端,不可能明智。譬如《世说新语·俭啬》中有一则卖李钻核的故事,说的是魏晋时的王戎,家园中的李子非常好吃,他怕别人买了李子把核当树种,于是就在卖李子之前,用锥子等把李子的核钻坏。这样,李子核就不能发芽了。明代程登吉把这个故事编入儿童教育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说“王戎卖李钻核,不胜鄙吝”。这样一来,王戎就成了吝啬的典型。“钻李”与“卖李钻核”也就成了鄙吝和极端自私的典故。《辞源》和《国语词典》以及《中文大词典》等辞书,都收了这个典故。

其实,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品德很高尚,绝非鄙吝自私之辈。《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还记载来王戎的另一则故事,王戎的父亲王浑很有名望,官至凉州刺史,且被封为贞陵亭侯。王浑去世的时候,他原来的随从和部属,都在各州郡做官,大家赠送了数百万钱的赙仪(丧礼钱),王戎一律谢绝,概不收受。

一个拒收数百万赙仪的人,却做出卖李钻核的吝啬之事,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有人认为,卖李钻核是别人抹黑王戎,其实,是王戎为了避祸远害而自我抹黑。

《世说新语》中还有几则王戎吝啬的故事,王戎的侄子结婚,王戎只送一件单衣,过后又要回去了。王戎的女儿出嫁后曾经向王戎借了几万钱,等女儿回娘家时,王戎就给女儿脸子看。女儿赶紧把钱还上,王戎这才不再给女儿脸子看了。如此看来,卖李钻核,只是王戎系列自我抹黑的一笔。

正史《晋书·王戎传》里,只有卖李钻核故事,却没有拒收数百万赙仪的故事,这显然是偏颇的。如果我们只读卖李钻核的故事而不及其余,那就会偏执地认为王戎是鄙吝之人,明智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三、只有用思辨的方法读史才能使人明智

用思辨的方法读史,主要的思辨方法有三种。

(一)普通逻辑的思辨方法

普通逻辑就是通过概念和判断进行归纳演绎推理。

譬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说的是关云长在樊城(在今湖北襄阳)与曹仁大战时中了毒箭,便请来华佗治疗,“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须臾,血流盈盆”,而关公仍在“饮酒食肉,谈笑弈棋”。

按照普通逻辑推理:人全身的血液不过5000毫升,关公是人,所以关公全身的血液也不过5000毫升。人瞬间出血量达到2000毫升就会有生命危险;关公是人,所以关公瞬间出血量达到2000毫升也会有生命危险。关公“须臾,血流盈盆”,瞬间出血量远超5000毫升,所以关公必死无疑,不可能仍然“饮酒食肉,谈笑弈棋”。

其实,《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虽然有刮骨疗毒的记载,但不是“血流盈盆”,而是“臂血流离,盈于盘器”。盘子比大盆小得多,也浅得多,还是合乎情理的。

而且,《关羽传》也并没有说医生的名字,更不是华佗。关云长在樊城与曹仁大战的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219),而华佗于建安十三年(208)就被曹操下狱拷打致死了。这就是说,关公中毒箭的时候,华佗已经死了11年了。

(二)平行逻辑的思辨方法

思辨的第二种方法是平行逻辑的思辨方法。普通逻辑的大小前提都是固定的,而平行逻辑的大小前提却是无定多变的、平行的。

譬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系的本科生想辅修“智慧课”。智慧课的教授说:“我要先测测你的思辨力,如果测试合格,我就收你这个学生。”

教授给学生出了一个问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一座烟囱里掉出来,甲满脸烟灰,而乙的脸上却很干净,他俩谁会去洗澡呢?”

学生说:“那当然是甲了!”

教授说:“你错了,应该是乙去洗澡。因为甲看到乙的脸上很干净,就推想自己脸上也是干净的,所以,甲不去洗澡。而乙看到甲满脸烟灰,就推想自己的脸也是满脸烟灰,所以,乙会去洗澡。”

学生说:“我懂了,请您再测试一次,我一定能答对。”

教授说:“如果他俩又一次从同一座烟囱里掉出来,谁会去洗澡呢?”

学生说:“当然是乙去洗澡了,您不是刚说过吗?”

教授说:“不!你又错了,应该是甲去洗澡。因为乙看到甲满脸烟灰,正要去洗澡,但他看到甲却不去洗澡,于是意识到自己并不脏,所以不去洗澡。而甲看到乙打算去洗澡,于是意识到自己脸上一定是脏的,所以甲就去洗澡了。”

学生不甘心,请求第三次测试。

教授说:“当他俩第三次从同一座烟囱里掉出来时,谁又会去洗澡呢?”

学生说:“那当然是甲了!”

教授说:“不!应该是两人都不去洗澡。乙看到甲满脸烟灰,正准备去洗澡,但他看到甲不去洗澡,于是意识到自己的脸上并不脏,所以并不去洗澡。而甲看到乙最终并没有去洗澡,也就觉得自己的脸并不脏,所以也不去洗澡了。”

学生说:“这回我明白了。”

教授说:“那我问你,当他俩第四次从同一座烟囱里掉出来,谁又会去洗澡呢?”

学生说:“当然是两人都不去洗澡啦!”

教授说:“你又错了!应该是两人都去洗澡。你想想,两个人同时从一座烟囱里掉出来,怎么可能一个满脸烟灰,另一个却很干净呢?”

这个故事,在其他书中也有,但所有书中的这个故事都是到此为止,而本书的这个故事却才刚刚开头。

学生无奈地苦笑着摇了摇头说:“看来,我是智慧无缘了。”

教授说:“我可以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不必现在就回答,你可以去图书馆随便翻书,也可以上网随便搜索,还可以请教除我以外的任何人,而且时间不限,什么时候有了答案,就随时来找我。”

学生立时精神振作起来,高兴地说:“那太好了,我一定能答对!”

教授说:“当他俩第五次从同一座烟囱里掉出来的时候,谁又会去洗澡呢?”

学生满怀信心地走了。可是,他却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这位学生总是用固定的前提进行推理,而教授每次都在变换前提,因此,无论学生怎么回答都不可能正确。因为前提变了,结论自然也就变了。

如果懂得平行逻辑思辨,教授的最后一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甲乙都不会去洗澡。因为在现实中,两个正常的人是不会同时从一个烟囱里掉出来的。”

教授说:“你这是推翻了假定的前提,讨论问题必须基于假定的前提。”

学生说:“可是,教授您已经推翻了自己假定的前提。您先是说两人同时从一个烟囱里掉出来,甲满脸烟灰,乙的脸上却很干净。可是,后来您又反问:‘两个人同时从一座烟囱里掉出来,怎么可能一个满脸烟灰,另一个却很干净呢?’您这不就是推翻了自己假定的前提吗?既然您可以推翻假定的前提,我为什么不可以推翻假定的前提呢?”

教授:“恭喜,你被录取了。”

(三)超逻辑的思辨方法

思辨的第三种方法是超逻辑的思辨方法。所谓超逻辑思辨,就是没有大小前提,无法归纳演绎的思辨。这种思辨靠的是契悟能力,也有人称之为“腾空能力”。

譬如《鸿门宴》,是《史记》中的精彩片段。但明代的董份却质疑说:

鸿门宴的时候,项羽军营内外必定有重重把关的禁卫军队,人员不能随便出入,沛公恐怕难以在酒席宴中说逃跑既逃跑。而且跑出去二十里,也需要不少时间,沛公和张良、樊哙三人一同出去了好半天,为什么没有人出来问一问呢?而且,在项羽的大帐之外,竟然没有一个项羽的耳目,任凭刘邦他们出入往来,没有任何人盘查禁止,哪里有这样的道理!况且范增一心想要击杀刘邦,唯恐刘邦逃脱,怎么会让刘邦他们在外面很久,却不派人赶紧把他们召回来,这些都是很可疑的地方,令人难以置信。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认为,刘邦“如厕”之后,项羽并非没有派人询问。《项羽本纪》中说得很清楚:“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但钱钟书先生质疑说:“然平如‘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一似未复命者,亦漏笔也。”陈平被派出去召沛公,就没有下文了,没有回来复命,这是司马迁的一处漏笔。

其实,钱钟书先生理解有误。陈平被派出去召沛公,是跟着张良一块回来的,这就等于他把张良召回来了。项羽问:“沛公安在?”张良回答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张良已经说明白了,陈平无需再“复命”了。

按照董份的质疑,刘邦在鸿门宴上逃走是不可能的,于是,董份得出了“史固难信哉”的结论。钱钟书先生也同意董份的观点,他说:“董份献疑送难,入情合理。”这就给《鸿门宴》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那么,刘邦在鸿门宴上逃走到底是真是假呢?按照逻辑思辨来推理判断,刘邦是不可能逃走的,也就是说刘邦逃走是假的。

但如果按照超逻辑思辨来分析,刘邦是可以逃走的,也就是说刘邦逃走是真的。因为,刘邦是陈平放走的。“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正当刘邦他们正商量着如何逃走的时候都尉陈平出来。都尉是禁卫军的长官,负责保卫工作。陈平出来之后,看着刘邦要逃走,他站在那里不管不问,这实际上等于变相送刘邦出逃。其他禁卫人员,看到都尉陈平在场,自然也就不会阻止刘邦走。实际上,是陈平放走了刘邦,因为陈平早已有弃楚投汉的想法。

后来,陈平投降了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刘邦。当时,与陈平一同被刘邦召见的有七个人,因为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刘邦就赐给他们饮食。并说:“时间不早了,吃完后,就到客舍去休息吧。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可是陈平却说:“我有要事前来,所说的话不能超过今天。”于是,刘邦就留下陈平单独交谈,“汉王与语而说之”,刘邦跟陈平一谈就非常喜欢陈平。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并且让他做参乘,主管护军的工作。

一个刚刚从敌军投降过来的人,竟然当天就做了刘邦的卫戍长官,而且还是刘邦的贴身保镖,这可得是绝对信任的铁杆心腹啊。难怪众将都喧哗起来,说:“大王刚得到楚国的一个逃兵,就跟他同乘一辆车子,并且让他监督我们这些老将,真是岂有此理!”听到这些议论,刘邦却更加宠幸陈平。读者朋友,您难道不觉得这很奇怪吗?

对比一下韩信弃楚投汉的遭遇,就更加清楚了。韩信初到汉军,只做了个接待宾客的连敖官。后来因事犯法,判处斩刑,被滕公夏侯婴救了。滕公与韩信交谈之后,对韩信大为欣赏,于是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刘邦只任命韩信做了个管理粮仓的小官。韩信来到储存粮食的地方,不看账目,直接清点粮仓和粮堆的数量。然后对管理账目的人说,这里的军粮一共是多少多少。管账的人打开账本一看,惊叹不已,居然一点不差。

滕公听到这件事之后,立刻报告给萧何,萧何于是召见韩信,韩信纵论天下大事,如江河滔滔万里。萧何大为惊奇,认为破楚的元帅,非韩信莫属。于是,萧何一连几天去见刘邦,力荐韩信,但刘邦却一点也“不感冒”。韩信知道刘邦还在犹豫,便来了个假逃亡,害得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把韩信追回来之后,又极力向刘邦举荐,刘邦这才勉强地说:“看在你的情面上,就让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说:“即使让韩信做将军,韩信也绝不会留下。”后来韩信又拿出了张良的推荐信,刘邦这才拜韩信为大将。

可是陈平只是跟刘邦交谈了一会,就立刻被刘邦当成了心腹,委以重任。如果不是陈平在鸿门宴的时候放走了刘邦,刘邦怎么会如此地信任陈平呢?

虽然这些都是猜想,没有任何逻辑推理的根据,但却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可以说是真实的。这就是读史的超逻辑思辨,这就是读史的腾空能力。

不论是普通逻辑思辨,还是平行逻辑思辨,抑或超逻辑思辨,都不过是运用思维规律来合情合理地解读历史,而且把艰深生涩的历史,解读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才能使历史智慧更好地惠及大众。

《向历史借智慧》是对历史智慧的借鉴升华,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借智慧不是抄智慧,智慧是创新思维,是抄不来的。所有成功的智慧借鉴,都有创新的成分,都不是直接因袭的。譬如前面讲到的王戎自我抹黑,就是借鉴了萧何自我抹黑的智慧,而又有自己的创新。萧何当年为了降低自己的威望,就强行贱买别人的房地产,而且是赊欠打白条,故意激起民怨,很多人向刘邦控告萧何。萧何却劝谏刘邦允许百姓在上林苑种地,结果被刘邦下在狱中,后来又把萧何放了出来。

王戎自然没有萧何的功劳和实力,如果像萧何玩得那么大,很可能死在狱中再也出不来。所以,王戎就玩卖李钻核这类小的自污,既降低了威望,又不触犯刑律。最后是位极人臣,而又寿终正寝。这就是向历史借智慧,而不是向历史抄智慧。

《向历史借智慧》一书中的思辨,都是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独辟蹊径,成一家言。限于时间,这里只能尝鼎一脔。更多的美味佳肴,都在书中,大家可以自己看书,慢慢享用。发布会之后,有售书活动。今天带来销售的书很少,这些书见证了今天的发布会,是颇有灵气的,她能帮助购书者顺利登上理想的峰巅!

谢谢大家。

(本文是张立华先生2023年2月24日在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会展中心举行的“怎样读史才能使人明智?——张立华《向历史借智慧》新书发布会”上的主题演讲。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百家讲坛》原制片人万卫先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阳哲生先生,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医学院筹建办副主任李海彬先生,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总编辑余佐赞先生,以及各界嘉宾朋友数十人,莅临新书发布会。)



相关阅读

  • 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  □记者 李明 通讯员 立学 永梅 报道  本报利津讯 2月21日,利津县凯盛浩丰数字智慧农业温室项目建设现场,十多台大型升降机、装卸机、整平机往来穿梭,正全面开展智能玻璃温
  • 驾车将有“宇宙视角” 这项技术率先在成都落地

  • 科幻电影中,主人公常常驾驶着高度智能化的汽车,实时分析道路情况,司机、道路、车辆“三维一体”,实现在道路上的“速度与激情”。如今,这样的场景或将很快成为现实。2月24日上午
  • 2万亿后 如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 跨越两万亿的成都,再出发。新征程上,拉动经济增长,消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出席两会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贡献智慧,与消费相关各主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从不同
  • 川企创新 全国首个全天候车道级精准导航APP发布

  • 为汽车配备一双“透视眼”即便雨雾天气,也能实现高速更安全驾驶通过一个APP可以让普通车秒变“物联车”让汽车实时识别突发状况、不同车道路况今天(24日)上午,新一代人工智能重
  • 中国铁建首个公铁水联运智慧物流公司落地

  • 记 者 梁栋方 通讯员 王 昕日前,中铁十四局物流有限公司在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金融贸易中心揭牌。该公司是中国铁建首个公铁水多式联运的智慧物流公司,旨在通过陆港、码头
  • 区第二中医医院:患者足不出户可享“云就医”

  •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健康医疗也不例外。互联网医院可以为市民带来什么?它能提供哪些服务?这一模式是否被医患广泛接受?近日,记者来到西海岸新区首家取

热门文章

  • 三国真相:赵云其实不算是蜀国的五虎上将!

  •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

最新文章

  • 演讲 | 张立华:怎样读史才能使人明智?

  • 尊敬的万卫先生,尊敬的欧阳教授,尊敬的海彬理事长,尊敬的余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张立华,《向历史借智慧》一书的作者,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