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亿卢布!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冠军,眼泪没擦干就笑出声

2019年,真的是一个电影大年!

从年初开始,口碑大片扎堆上映,从《绿皮书》到《调音师》再到《何以为家》,部部都叫好又叫座。就在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又一部俄罗斯电影燃爆朋友圈,成为6月看片的口碑首选,它就是:

《绝杀慕尼黑》

虽然影片还未正式上映,可从国内超前点映的情况来看,不仅上座率高达90%,更是收获了“千场点映零差评”的超高评价。

现场的返图里,参加点映的观众十分多元,足以证明这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合家欢电影。

提前看过影片的观众表示:

“简直燃炸了,是一部让人不由自主热泪盈眶的好电影”

“出乎意料的好看,让人时刻都能感到惊喜的好片子,值得二刷”。

而影片在收获球迷点赞的同时,甚至连女生都被影片的热血点燃斗志,此前在成都的点映观影中,就有小姐姐说自己也有种“一秒变女王”的错觉。

影片在观众中有很高的人气,微-博大V推荐度也高达100%,还一举登顶豆瓣一周电影口碑榜前三。

其实影片《绝杀慕尼黑》,它的来头可不小。

此前在俄罗斯上映时,它就以30亿卢布的票房成绩(相当于3.3亿人民币),夺得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冠军,甚至超越了同期好莱坞大片在俄罗斯市场的表现。

口碑上,它8.2的评分还是近5年来豆瓣评分最高的俄片。

影片《绝杀慕尼黑》根据体育历史中著名的真实事件改编,以冷战时期的苏联为背景。

由立陶宛、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各个地区的运动员组成的苏联篮球国家队,在教练加兰任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于1972年慕尼黑奥运男篮决赛中,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记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

历史事件改编的影片,在整体氛围上的“复古感”就相当重要。

为了能配合影片所处的时代背景,影片花了3年时间打磨,无论是从服装还是场景,可以说几乎每一个细节上做到高度还原。

影片中的饰演球员的几位演员都花了一年时间练习篮球,所以影片展现出来的篮球赛的画面,无论从身形还是动作,看起来竟像是真实的篮球运动员。

同时,也让影片带有几分纪录片的味道。

说到影片的叙事结构,其实和年初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有几分相似。

《波西米亚狂想曲》在整体结构上,从乐队的组建开始,经历一系列曲折,单飞再合体,才引出最后的高潮音乐会,所以当音乐响起那一刻,影院中的人都忍不住站起来欢呼。



对比《绝杀慕尼黑》,也是同样,在经历换教练团队重组,到团队磨合,队内指导练习,以及经历的打击和突如其来的变故,最终引出激动人心的奥运会男篮决赛。

这是一场在自身信念和团队的双重作用下,打出的漂亮的胜仗,而作为观众,全程紧张的氛围,完美诠释:看的人不比打的人放松。

这种先缓后急的节奏设置,没有强行拖泥带水,剪辑也干净利落,影片中的几处镜头语言甚至能带动观众情绪。

以致于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很容易心中就升起热血,激情的真实感受,一点点触动也分分钟能让我们就燃起来。

不禁要感叹:战斗民族的电影,果然是燃爆了!

原本竞技类比赛就会无意识的挑动人最原始的激情和欲望,而要是还带着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大义,更是自带燃点。

不管是球员还是观众,可以说“热血沸腾”这几个字都非常适用。

更何况,这是一场能被载入史册的比赛。

比赛开始的气势昂扬,到中途不断被追赶,以及接近结束的反超,到比赛最后的反转。

特别是他们在美国的街头和街头的小混混打的那场篮球赛,在影片中属于一次小高潮。

原本他们在前几次的战绩都全胜的情况下,没想到还没对上美国国家队,就已经被街头篮球打的无力还手。这让之前兴致高昂的苏联队一下子心情Down到谷底。

几乎每一次转折,都是观众的一次情绪大爆发。说看的过程没有戏剧感是骗人的,但正是因为它是真实事件改编,让这份“戏剧感”变的有血有肉。

尤其是影片最后的那场慕尼黑奥运会男篮比赛,和上场的球员一样,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随着赛事的发展感受着悲喜。

终于宣布胜利的那一刻,配合超燃的BGM,简直恨不得冲上去和他们一起庆祝这场胜利的狂欢。

不得不说,影片在BGM的运用上,真的非常加分,几次BGM配合剧情发展响起的时候,鼻子一酸,眼泪就控制不住的流下来。

其实影片虽然有了真实故事做背景,大部分的故事也都是根据事件走向来展开。

但是影片在历史事件上进行了再创作,不但在细节方面更为精致,在人物方面的塑造上也更为丰富。

对此,就有媒体人表示,“《绝杀慕尼黑》是一部很有温度且散发着人性光辉的难得的影片。”

这里提到的“有温度”,说的就是影片里的人物呈现出来的在不经意间流露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比如,主教练加兰任一开始和他儿子的感情,他对球队的付出,一方面是源于对篮球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是个人私心,想带他的残疾儿子出国治疗。

但在和球队的相处过程中,他也开始倾注更多情感在这支球队上。所以之后亚历山大因病倒下的时候,他几乎是没有犹豫就拿出原本攒下来的儿子的手术费,还交代知情人不许和队员说。



加兰任作为影片的灵魂人物,他对国家的大爱,对球队的呵护以及对家庭的的小爱都是他的魅力所在。可他又不是万能的,他也有很多无可奈何和“不得不”,也正是这种矛盾的结合,才让他这个人物有血有肉,戳中人心。

以及球队中明星人物一样的存在,谢尔盖过于耀眼,导致一直无法正视教练组建的新团队。

他不仅是一个天才,后天也付出高于常人的努力。于是他过高的自我成就,让他一直游离于整个团队之外,对他来说,每一场球赛真的就像是工作,球队于他而言,少了一份“team”的感觉。

慢慢地,他终于明白加兰任对球队有着谁都没有的信任,也明白什么叫做“他的人”,终于彻底的融入整个团队。在最后的胜利时刻,他也是在赛场上哭的最厉害的一个。

还有一个人物,亚历山大,是影片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一个人就承担了爱情和友情的重要部分。

他因为天赋极高,年纪轻轻就入选国家队,但万万没想到,他患有罕见的心脏病。原以为事业爱情双丰收,没料却因此蒙上阴影。

在手术后的一年,他用尽全力练习,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和完美的结局。最后得知是教练为他支付医疗费,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感动。补充一句,他的女朋友小姐姐也是超棒的。

最后休息室里他们集体拿出自己的奖金给教练那段情节,每个人点头用眼神示意,什么话都不用说,彼此早就明白,真的太过动人。

影片不仅仅是在我们渴望它能胜利的时刻给了我们一场胜利,还在这场胜利的背后,为我们注入了更加强有力的精神内核——不懈的拼搏和努力,是对自己的负责和创造奇迹的根本。

这是一场有国界的比赛,可它传递的运动精神和内核却是无国界的。

在赛场上“战斗”的人,对于每一个俄罗斯人来说,他们无疑是英雄,他们用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带来了历史性的冠军。

不仅如此,他们身上的拼搏精神,比赛之后还将继续影响着每一个看过的人。

从主教练挑选队员开始,他们就已经给一年后的自己下了战书。

他们中间除了几个已经实力很好的人之外,很多都是初生牛犊,从0开始,尽管有天赋,后天的努力也必不可少,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后天因素占得多。

此外,关于影片还有几点要说。

首先,剧情非常完整且有吸引力,群像刻画及演员演绎都相当成功。

在语言和演员都陌生的情况下,其实观众更容易进入剧情,而最后豆瓣8.2的评分,也是对影片在叙事功力上的一个肯定。

虽然我们之前对这些演员并不熟悉,但看完《绝杀慕尼黑》之后,我们肯定能记住至少3张面孔。

影片对人物群像刻画的很成功,在演员精湛演技的加持下,出场的这么多人,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点。

其次,意料之外的幽默的桥段让人泪中带笑。

鉴于影片的史实基调,本应该是一部严肃的“纪录片”,但是在俄罗斯人天生自带幽默细胞的创作下,影片还是有好几个片段带着喜剧效果,让你还没擦干眼泪就笑出声。

比如,苏联队在美国街头遇到的“篮球”散兵,在苏联队赢了美国之后,竟然不是愤慨自己国家输了,反而开心起来,因为他们曾经赢了苏联队的几个人。

换句话说,就是比冠军还厉害了。

还有在最后赛场现场报球员名字时,甚至自黑起了苏联人的名字,又长又难念。

所以,很负责的说,这部零差评的影片是一部:

“虽然知道结果,但是依然会被过程所震撼,绝杀的时候还是情不自禁想振臂高呼”的笑中带泪的高燃剧情片。

如果你在看的时候也会流泪,应该庆幸自己内心深处依旧有着燃烧不灭的斗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