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他们遍地鳞伤凭啥击败美国准NBA


尽管从片名早知晓苏联队会逆袭取胜,《绝杀慕尼黑》仍拍得错综复杂、一波三折,从头到尾都燃爆过瘾、激动人心。穷苦坎坷的教练与队员,各个塑造生动鲜活,包括周围群演的各种幽默搞笑,以及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折射,皆被《夺命地铁》导演安东·梅格尔季切夫拍得淋漓尽致。其品质远比韩寒低俗犯傻片《飞驰人生》强一百万倍。


改编自真实事件,苏联功勋教练因政治问题被革职,新上任的主帅加兰任自己孩子就重病,还得面对一盘散沙的球队,何其头疼?最终到了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篮球争议决赛,他们打败了当时的美国梦之队,难怪该片在俄罗斯极卖座。外人看来,这不是战斗民族的一次集体自嗨吗?但是,每十分钟一个小爆点,每半小时一个大难关,把好莱坞套路玩得贼高明。


头号球星谢尔盖因为过度训练,膝盖常年有伤;别洛夫身患绝症,被迫要与订婚女友分手;时常抱怨收入不如出租车司机的保劳斯卡斯,决赛前还在考虑是否叛逃;高度近视的扎尔穆罕默多夫,害怕上级知道真相后自己从此无球可打。就连教练自己,也需为自己的儿子争取宝贵的手术费用。各怀心事的球员们逆袭为英雄,电影很早变成了“一场不可完成的任务”,但奇迹就那么诞生,自然超燃!


大战前蓄势待发前,球队有人跟街头篮球PK,结果被输了20分,集体买醉;当时暮气沉沉的苏维埃政权,因为一句“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让官僚们背负沉重的政治责任,怕输就没了性命;以及格鲁吉亚婚礼,雪山前的温馨镜头,让最后大战有一种预警作用,一场篮球比赛肩负着无数人的人生,包括政治纠纷。


花费几乎一个小时,复刻了决赛,还自信地放出当年的录像对比细节,足见导演考究是精雕细琢的。特写+慢镜头+消音,很好推进了决赛的战斗氛围,包括运动员肌肉的碰撞,人物斗志盎然的眼神,滴落的汗水,紧张的神情,转体180°扣篮,胯下换手上篮,频频黑人在空中扣篮,使观众处在眼花缭乱,不禁热血澎湃。


当然最后三秒的三次反转,苏联队其中一次进攻失败,美国队和球员已经在欢庆,还是叫许多人跟着揪心,而就连国际篮球主席都下台要“最后三秒”,而苏联队绝杀时候的那个漂亮长镜头,对应国旗画在脸上美国痞气球迷的无奈,干脆拍出翻滚过山车的刺激感,真不愧是大爱出奇迹!


当球员们纷纷把装有奖金的信封摞在一起,交给教练去为孩子治病,前面积累的同情与怜悯心,居然在瞬间爆发了,这比《最好的我们》感人一百倍!虽然当时美国派出不是NBA顶尖球员,还是大学队中准NBA球员,但当时已经能统治蓝坛36年,苏联队创造奇迹也足够载入史册!

这已不光是一部体育大片,而是汇集情感、信仰、民族情绪的国际巨制。所以我推荐《绝杀慕尼黑》,只因它找回了继续对抗世界的勇气,生活中不可能谁都是冠军,却都拥有一颗为所爱之人战斗的心,在艰难年代里坚持跳动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