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三秒绝杀夺冠感动所有人 整个篮坛都在看这部电影

还记着之前记者为大家安利过的俄罗斯篮球题材电影《绝杀慕尼黑》么,虽然和正在火热上映的美国大片相比,竞争力不足,票房至今没有过亿,不过随着这部电影的口碑一路上扬,在篮球圈里圈外还是引发了不少讨论。这不,以中国男篮为代表,各支男篮球队都争相到电影院打卡观看这部篮球励志大片。

虽然在刚上映时默默无闻,但是随着观众口碑发酵,《绝杀慕尼黑》还是引起了很多关注。在6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就下发了通知,号召教练员、运动员观看电影《绝杀慕尼黑》。通知里表示:“电影体现出来的团队合作、奋斗拼搏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对我们当前积极备战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和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决战决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就在这两天,中国篮球圈就像是约好了一样,几乎全员开始组织观看这部电影。

最先传出消息的是6月27日,目前正在备战男篮世界杯的中国男篮集训队全体组织观看。在观看完电影之后,李楠马上就结合影片的剧情对大家提出了希望:“这个片子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考虑,比如电影里提到的‘兄弟一直都是,只是到这一刻才明白。’很多人在国家队、联赛的经历其实都是这样,大家朝夕相处,但可能还没意识到身边的人,对你们来说有多重要。另外还有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能想到能击败美国队,只有敢想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另外,要走出舒适区,如果你想在世界杯、奥运会上能有所作为,一定要付出比平时更多。”

不仅仅是国家队,各家CBA俱乐部也都行动起来了,深圳男篮和辽宁男篮就在28日晒出了组织球员包场看《绝杀慕尼黑》的照片和视频。

记者去浙江的两支CBA俱乐部了解了一圈,就这么巧,浙江稠州银行男篮在27日晚上刚刚组织了俱乐部全体球员和教练员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而广厦男篮那边也在下周日把看电影的日程安排了起来,还同时安排了和球迷一起观影的活动。

稠州银行男篮观影合影

其实这已经不是浙江稠州银行男篮第一次组织球员团建看电影了,主教练刘维伟告诉记者:“当时《摔跤吧爸爸》上映的时候,俱乐部就组织过看片活动。”这种题材的电影非常贴近他们的日常训练和比赛生活,教练组觉得对于球员来说,这种形式的团建活动会很有意义。

与普通观众注重剧情发展和最后一秒的逆转不同,业内人士关注这部电影的重点更多集中在各种细节上。

电影后半段完全复原了最后的决赛场面,作为现役球员张大宇告诉记者,这段比赛场面中很多角度真是和他们平时打比赛的视角差不多,“还原度非常高,所以感觉就很能代入。”

刘维伟则指出,影片里关于球员吃苦耐劳、努力训练的场面,对于现在的球员很有教育意义,“我们看到这样的场面,会结合到自己的实际训练中,比如片子里有球员背着石头训练,我们也有日常加练的情况。对于这种细节我们会更容易产生共鸣。”

目前《绝杀慕尼黑》的每日排片占比虽然只有1.9%,不过在杭州的新远国际影城、百老汇、新华影都、万达影城(万达广场)、金逸影视中心、德信影城、UME影城、奥斯卡电影大世界、翠苑电影大世界、卢米埃影城、星美影城等影院,还有一些场次的安排,所以想要在影院感受三秒绝杀逆转的热血场面,大家要赶紧去了。

《绝杀慕尼黑》剧情介绍

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期间的事件,在男篮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比赛结果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影评

为了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特约评论员 浙江稠州银行男篮球员 王仔路

看完《绝杀慕尼黑》之后,对于影片所反映的精神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是要有敢于战胜强敌的勇气。美国队在慕尼黑奥运会前还没有输过一场比赛,在当时可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前苏联的主教练就有不畏强敌的信念,敢于去挑战对手并付之行动,并不是在嘴上说说而已。

第二就是团结一致,甘于奉献自己的精神,在决赛前的关键时刻,其中一名队员明明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却放弃了,因为他的心里放不下他的队友和这支一直并肩作战的队伍,他临走前和队友的对话,我记得很清楚:“他们什么成了你的兄弟?一直都是,只是到现在我才明白。”

不仅仅是这一点,有位队员顶着心脏病即将猝死的危险也要帮助球队,明知道自己活不长,却还是想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奉献给心爱的篮球事业上,主教练把积攒下来给孩子做手术的钱,拿出来给自己的队员治病救急,这些值得我们所有队员去学习。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永不放弃。在获得这场比赛的胜利之前,苏联队已经输了2次了,可到了第三次比赛的时候,他们仍然没有放弃,依旧全力以赴地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把这一球打进。任何时候只要不到比赛结束,就都有翻盘的可能,即使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关于《绝杀慕尼黑》背后的真实历史

(有轻微剧透)

●美国队拒绝领奖

苏联队终结了美国36年的不败神话夺走了金牌,然而作为银牌的获得者,当时的美国队拒绝承认这一结果。于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样的场景,颁奖台上亚军缺席,银牌无人认领。

●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再赢美国

继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队第一次战胜美国队之后,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篮球队又一次在半决赛跟美国队相遇。此前他们曾经互相缺席了彼此两国举办的奥运会。最终,苏联队以82:76的成绩领先6分,击败由全美大学篮球界精英组成的美国男篮,这是美国篮球队在奥运会上的第二场败仗,甚至连决赛都没进。于是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球迷才有幸欣赏到所向披靡的“梦一队”风采。

●电子计时器的使用

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开启了“科技奥运”的理念,首次采用了光电测距仪和精度高达1/1000秒的电子计时器。美苏男篮决赛的“争议三秒”,跟当时计时器的误差有很大关系。

●唯一被改名的主帅

主教练加兰任,原型是带领苏联队获得1972年奥运冠军的功勋教练弗拉基米尔·康德拉辛,这是本片中唯一被改了名字的角色。电影里,加兰任教练的儿子患了脑瘫,为此他想进一切办法去筹钱以送儿子去国外治疗。然而,虽然康德拉辛教练的独子尤里自小就患了脑瘫(尤里目前仍然健在),但父亲却从来没有考虑过送儿子到国外治病,也没有像片中那样千方百计筹集昂贵的医药费。

由于导演在电影中对康德拉辛的经历进行了过度的篡改,康德拉辛的遗孀甚至把本片的导演告上了法庭。为了避免引起侵权官司,电影主创人员最终把片中主教练的姓氏从“康德拉辛”改成了“加兰任”。

●历史上的谢尔盖·别洛夫

谢尔盖·别洛夫是苏联的头号球星,担任得分后卫,曾率领苏联队夺得过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和欧洲冠军,被公认为当时全世界最优秀的非美国籍篮球选手,实力甚至让高傲的美国人也十分佩服,送给了他一个“红色杰里·韦斯特”的称号。1992年,谢尔盖·别洛夫入选了美国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美国籍球员,是唯一一名没有在NBA打过比赛就进入名人堂的球员。

●萨沙的心脏病

影片中的萨沙即亚历山大·别洛夫,比赛期间被检查出患上了罕有的心脏病。而现实中的人物原型亚历山大·别洛夫,在1972年比赛时还很健康,但是上天没有眷顾这位运动少年,他在1976年被查出有心脏问题,并于1978年10月英年早逝,年仅26岁。

(原标题《三秒钟绝杀夺冠感动所有人 几乎整个中国篮坛都在看这部电影》。编辑向冬雪)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