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经典回顾:07年东决天王山,击碎禁锢的决心

2007年春天,大概是为了庆祝距离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我的父母开启了商量已久的“搬家计划”。旧家具被处理掉,老房子里只留下了那套带着花纹的“古董”级沙发、一台小彩电和一块挂在墙上钟摆“吱呀吱呀”响的老钟表。一阵忙碌中,我迎来了自己九岁的生日,收到的礼物是一个红皮上印着“乔丹”字样及跑步图案的廉价篮球。

那是我父亲送的。

我的父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篮球迷。也许和他自己不高的个头相关,父亲对07年斯蒂夫.纳什掀起的菲尼克斯狂潮尤为钟爱。遗憾的是,“风之子”未能走到最后。当太阳折戟圣安东尼奥,而犹他爵士面对马刺又显得毫无还手之力时,父亲开始将目光投向别处。

“让我们看看东部球队会发生什么吧!”

就这样,我在一个最微妙的时间段关注了骑士和活塞的系列赛。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那时发生的一切以及那个没过多久就被我锤爆的篮球,大概我在之后也不会和篮球发生更多的故事,当然也不会有这篇你因为阅读而感到浪费时间的文章。

多米过骨牌式的人生。

那么,让我们回归正题,克利夫兰和底特律,这是一组怎样的对决?

06-07赛季之前,所有的NBA球队固执地崇尚肌肉碰撞带来的男人味,球员们习惯在高强度的内线堆积中用低效且缓慢的背身和中距离解决问题。07年之后,高位挡拆+突破分球开始兴起,空间感带来的灵活畅快抓住了人们的眼球。

而07年的季后赛处于那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当口。

克利夫兰拥有着勒布朗这个也许在当时将突破与分球结合得最棒的大尺寸锋线,但他们仍然保留着上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内线双塔:以低位背身单打和挡拆外弹中距离为主的大Z,以及,主要靠半截篮上分的德鲁.古登。

彼时的大Z还没有成为挡拆外弹的定点投篮机,他每场打挡拆接球跳投的次数不足1次,低位背身和二次进攻占到了整体进攻比重的52.9%,这与我们后期所熟识的大Z有着很大的不同。同理的还有古登。两位内线在定点投篮上的得分效率远低于联盟平均水准,几乎没什么空间拉扯能力。

后卫线上经常摆出的是老将埃里克.斯诺跟拉里.休斯。斯诺82场常规赛里有45场坐上了首发,但他却没有出手哪怕一次三分;至于拉里.休斯,这位被誉为骑士二号得分手,以40%的命中场均拿到14.9,整体效率全队倒数第二,仅好过大卫.韦斯利(希望你知道他是谁)。在和马刺的总决赛里,休斯同志更是10投仅1中,场均得到1分(出战两场共得2分)。

这样的人员配置造成的直接结果是,骑士整个赛季的进攻效率105.7,联盟第16位;三分球只占到了整体出手比重的20.4%,联盟18位,33.9%的命中率联盟第20。整个赛季全队有效命中率48.6%,联盟第23位;场均罚球率22.3%,联盟第24位。作为对比,上赛季的湖人整体空间烂到让人不忍直视,但整体三分命中率也有34.7%,进攻效率110。坐拥双塔的骑士前场篮板倒是能力不俗,31.5%,联盟第4,但与堵塞空间伴随的是同样进入联盟前十的失误率。

可以说,那年的骑士是一支空间窒息到甚至飞不进一只蚊子、整体主动进攻匮乏到几乎为零、篮下硬怼流和投抢是他们的主要进攻手段的球队。真正让他们立足的是联盟第4的防守效率。正如主教练迈克.布朗所说:

“我们的职责是做好防守,至于进攻,那是勒布朗该关心的事。”

我不知道迈克.布朗教练说这话时清不清楚,未来的东部决赛上,站在他们对面的,是那个几乎要用防守搞定一切进攻的底特律活塞。

07年的底特律和两年前相比发生了一些改变:他们的冠军教练布朗和内线防守大闸本.华莱士离开了。这对他们的防守体系造成一些影响:活塞在协防和护框方面失去了绝对保障,球队场均失分从06年的90.2上升到了07年的91.8。

不过球队的整体架构还在:那个通晓一切的智慧型控卫昌西·比卢普斯还在,那个不知疲倦为何物的无球跑动跳投手汉密尔顿还在,一群足以提供高质量掩护、篮板球、怒吼、冲撞、犯规的内线体系还在。

活塞依旧打着联盟最慢的进攻,失误次数常年联盟最少,抢断次数极少出过联盟倒数五位。作为一支大量掩护、跳投的队伍,三分球次数却从来低于联盟平均。他们的比赛充斥着挡拆、掩护、无球空切、机械化的中距离跳投、24秒读秒时刻的出手、拖慢进攻节奏。这些缓慢重复的套路,一如伦敦大本钟那样古老而令人疲倦。

于是在互相啃下两场胜利后,一场注定沉闷且无趣的“天王山”攻防游戏开始了。

请见谅,我很想在这里留下一些笔墨以显得自己并不是只看了比赛的最后一节,但说真的,比赛的前三节真的很无聊。我只能记得自己不停在屏幕前问着父亲那些人的姓名和谁比谁更厉害,以及,在夹杂着愣神和上厕所的间隙百无聊赖的看着他们以几乎相同的方式进攻、不中、篮板、退防。

不过,我很庆幸自己在沙发上坐到了最后而没有选择出门买个零食什么的。然后,我突然发现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开始清晰,画面中其他人都淡了下去,只有一个人,仿佛一部已经拍摄完毕的超级大片,从一开始就让人意识到今晚的主角是谁——他眼睛里仿佛带着火焰,让人忍不住把所有情绪和目光都汇集于一点。

解说员操着纯正的解说腔疯狂地喊着他的名字:勒布朗.詹姆斯。

比赛第四节打了一半,勒布朗仅得了19分。但接着,他像高中时担任过的一往无前的橄榄球外接手一样,一次次强袭活塞内线。活塞用一个人防勒布朗,不行;活塞用两个人防勒布朗,被突破。他突破,靠近篮筐,暴力强行扣篮。他抓到后场篮板,然后像一列火车呼啸推进直抵篮筐:加速,再加速,贯穿全场。当他手热之后,在外围用各种夸张的后仰姿势跳投。最后一分钟,勒布朗右翼一记中投让活塞完全无话可说。第一次加时,第二次加时,最后2秒,他一记暴风般的上篮取得109比107领先。

骑士赢下了比赛。

33投18中,14罚10中,48分。骑士最后的30分中勒布朗拿了29分。骑士最后的25分,全部由勒布朗一人夺得。从第四节中段开始到第二次加时结束,比赛仿佛都是他一个人在推进。

比卢普斯说:“我们把所有能用的一切都扔过去阻挡他了。我们就是阻止不了他。”

在那个时刻,东部决赛,天王山,对手是底特律活塞,常规赛场均丢91.8分的豪强,04年夺取过冠军的魔鬼外线,奥本山宫。而上一个季后赛在这里取下50分以上的人是1961年的埃尔金·贝勒,那时勒布朗的老娘格洛利亚都还没有出生。

本来,勒布朗一直是一个宁愿给队友分球的无私者。他似乎要下很大的决心,才能让自己觉得,“我必须站出来。”然而这种甚至有些教条的团队主义,许多时候限制了他自己的攻击力。仿佛,勒布朗的投射会因为自己的犹豫而失去准心。

可是,在奥本山,他忽然醒了过来。求胜意志压倒了无私、团队、成熟的作风。

勒布朗好像忽然之间明白了,“我不能允许自己失败。”他的决胜意志好像灌进了那些球中,于是一个又一个匪夷所思的跳投射进了。直到最后时刻,活塞恍然大悟:他不打算传球,他打算一个人解决一切。可是在双人包夹中勒布朗还是投进了那些奇怪的远射和最后的上篮。

已经晚了。

飓风已经卷起,活塞无法阻挡他。整个底特律的观众只好目送他一个又一个地轰进球,同时脑海中闪现出可怕的幻影——23号,那个给予他们噩梦的23号归来了。

这是足以载入历史的表演,与弗雷泽的1970年第七场、康宁汉的1967年第六场、魔术的1980年第六场、大鸟的神偷、张伯伦1972年手指僵硬后所做的一切,并列在一起的伟大英雄神话。

于是,勒布朗有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那一刻,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不是球场里勒布朗和队友们仿佛中了亿万级彩票相拥,不是拉希德.华莱士仿佛张大嘴巴时一只苍蝇飞了进去的黯然伤神,更不是奥本山如死寂般的沉默。而是家里那块挂在墙上的老钟表,左右晃荡的摆钟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一秒,再一秒。

就这样,几秒钟过去。终于,父亲和我对视了一眼。

“真厉害!”我缓缓地说,“他应该就是最厉害的那个吧?”

父亲犹豫着没有回答,我不是很在意。不曾想,这个问题就这样随着时间漂过了十几年,期间一些关于篮球的阅读和积累让我对答案也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再回想起那个时候,我似乎也不确定自己当时想要得到一个怎样的回答,但如果能给这个问题加上一个设定,也许,一切就会容易很多。

“这一刻,他应该就是最厉害的那个吧?”

“是的。这一刻,他就是最厉害的那个。”

答案一定是这样的,我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