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针对《华尔街日报》发声明!

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再次“找茬”中国科技公司华为,称华为在发展成为全球电信巨头的过程中,获得了高达750亿美元的税收减免、融资和廉价资源,想以此暗示华为公司并非一家民营企业,而有政府背景,从而配合美国政府打压和污蔑华为的舆论攻势。

对此,华为公司刚刚给出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回应。

从《华尔街日报》12月25日刊登的这篇题为“中国政府的支持令华为在全球崛起”的报道来看,该报的记者并不是在撰写一篇关于华为公司的客观报道。

该报在报道开头就毫不掩饰地表示:“虽然政府给倾向的企业或行业提供资金支持在很多国家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华为公司在过去25年里获得的税务优待等一系列来自中国的协助,却在加剧对于华为和中国政府关系的疑问。”

紧接着,该报便如同美国政府的喉舌媒体一般,立刻引用美国国会政客的话,称华为公司虽然追求的是商业利益,但这些商业利益背后就是中国政府的强力支持。

华尔街日报报道截图

华尔街日报报道截图

可想而知,接下来,这家在过去1年积极配合美国政府,屡屡在美国、欧洲和非洲等地通过歪曲事实和偷换概念等手段“找茬”华为的《华尔街日报》,又花费了大量笔墨夸大中国政府对于华为这种高新企业再平常不过的扶持政策,并想以此暗示华为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不一般”。

然而,这篇报道的逻辑漏洞也因此变得十分明显,其中一个最大的硬伤是“选择性对比”。譬如该报在其主要篇幅中,只拿着华为和诺基亚等北欧科技企业获得的来自各自政府的支持做对比,然后因为中国政府对于华为的支持大于这些北欧国家,便带出了华为与中国政府关系不一般的节奏。可这篇报道却没有拿华为与中国国内其他同规模的高新企业获得的政策性扶持进行横向对比。

更“鸡贼”的是,该报仅在报道的最后,才用短短一句话介绍了美国企业思科自2000年以来获得的来自美国政府445亿美元的各项资金补贴和贷款——而且华尔街日报拿出的这445亿美元的数字,似乎并没有算入税务减免的费用,否则思科获得的美国政府的各种扶持、补贴和税务减免,应该与华为差不多。

然而,《华尔街日报》对于思科的提及却仅仅止于一句话,并没有拿这家虽然在“棱镜门”事件中早已被曝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仍然被西方舆论普遍视为“私营企业”的美国企业,与华为在补贴、贷款和税务减免方面进行更加公平的对比。

华尔街日报报道截图

华尔街日报报道截图

目前,对于《华尔街日报》这篇“拿着结论找论据”的痕迹过于明显的报道,华为公司也给出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回应,其内容如下: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基于错误的信息和混乱的逻辑,无视华为过去30多年在研发上的巨额投入和19万员工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艰苦奋斗,选择性地对华为的成功进行任意揣测,我们不得不质疑《华尔街日报》作为一家专业媒体的动机和目的。

华为是一家100%员工持股的民营企业,过去30多年来,华为每年坚持将销售收入的10%到15%投入到研发,过去十年累计研发投入约730亿美元。2018年华为研发费用高达150亿美元,在《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五,远远超过思科(25)、诺基亚(27)和爱立信(43)的排名。2009到2019年,华为在5G领域的研发投入超过了40亿美金,超过了欧美国家主要设备供应商5G研发投资的总和。巨额的研发投入驱动了华为的创新和发展,这是华为成功的关键因素。

华为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和其他在中国经营的私营企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没有任何不同。我们与在中国的其他高新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一样,享受了中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华为公司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自身经营积累及外部融资,而不是政府补贴。过去十年企业自身经营积累占比接近90%;公司的外部融资操作都是市场化运作,债务成本符合市场水平。

事实上,在中国,满足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包括外资企业)都有权申请中国政府的相关补助,主要用于支持研究项目,华为也是通过正常渠道申请相关补助。正如报道中所说,西方国家对高科技研究项目给予补助的情况也十分普遍。过去十年,华为累计获得的国内外研发相关政府补助金额不足收入的千分之三,2018年的政府研发补助只占收入的千分之二。

近来,《华尔街日报》频繁针对华为进行不负责任的选择性报道,对华为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华为保留采取法律措施维护自身声誉的权利。

(来源: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耿直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