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天!这位山西科考人在南极经历了什么?

“科考虽然苦、虽然累,但我收获很多!”12月25日,辗转雪轮船、飞机、汽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历经18天,山西南极科考人员王俊杰,终于回到了山西五台县家中,谈及412天的科考,他感叹道。

王俊杰是我省五台山气象站工程师,2018年,他被选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是我省出征南极科考第三人。此次回程前,他已圆满完成中山站大气成分观测、气象常规观测的任务。

回程险象环生

“家乡的面最好吃,蔬菜最新鲜!在南极,新鲜蔬菜太珍贵了。”王俊杰回到家,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在南极,只有极昼时,轮船才会从霍巴特港运来蔬菜,但因为路程远、耗时长,蔬菜并不新鲜。

就在几天前,王俊杰还在海上经历着四五米高的风浪。因为大浪,这次回程中,科考队大部分人晕船晕得厉害,除了挣扎着下床吃饭,王俊杰更多时间是躺在床上,克服天旋地转的感觉。

考察队回程时,遇上了西风带气旋。“我们的船擦着气旋边,全速航行,跑在了气旋前面。”20日下午,他们前脚到达霍巴特港,气旋后脚就跟了上来,风浪大到船只无法正常航行。

除了大浪,茫茫海雾也让王俊杰印象深刻。有时海上的能见度会降至5公里,单靠雷达监测冰山是不够的,驾驶员需要高度紧张。“我们只能看见冰山的一小部分浮在海上,它的大部分在水下。船只一旦碰撞,非常危险。”

回山西有些“水土不服”

“我最怀念的就是南极的蓝天。”在王俊杰看来,南极的蓝天最“纯正”。那里污染少,几乎是无菌环境。因此,一年科考期内,他没怎么生过病。

恰恰是这样的环境,让王俊杰回来要面临“水土不服”的挑战。因为极地病菌少,人产生的抗体也少。科考员回国后,免疫系统面对复杂的环境,有点“不适应”。

“每个科考员,快则十几天,慢则一个月,‘水土不服’的症状就会显现出来,有人拉肚子,有人感冒,每个人症状不同,都要折腾一次。”这几天,王俊杰只能在家休养,早晚各喝一碗感冒药增强免疫力。

圆满完成科考任务

科考中,王俊杰学会了如何提高数据质量。一方面,他主动学习了温室气体监测仪、近地面臭氧仪等大型设备的校准技术。“我一般会校准到小数点后三位,以保证误差最小。”这些新技术,极大方便了五台山气象站的设备运行,他说:“原来,我们每个季度都要等设备厂家来校准,现在我们自己就能完成这项工作。”

此外,为了保证数据更精确,在使用设备方面,王俊杰还养成了时常记录的习惯。每次巡视设备,他都要详细记录来去时间。他解释,“有些是红外设备,人只要一靠近,就影响检测结果。记清时间,排除人为因素,这样的数据更精确。”

王俊杰所在的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充分利用中国船基、海基、冰基、陆基、空基、站基等平台,开展多学科联合观测,以掌握南极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考察数据也对研究五台山,乃至山西全省的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

采写:山西云媒体瞿静 责编:武雷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