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后,宇宙中只有氢和氦,其它元素是恒星爆炸产生的!

天文学家们已经在来自超巨星和巨星的红外光中,记录了九种重金属迹象。基于这个目录的新观测,将帮助天文学家了解像双星中子星合并这样的事件,是如何影响我们银河系和其他星系的化学成分和演化。宇宙大爆炸后不久,宇宙中只有氢和氦,其他元素后来通过恒星的核聚变或超新星、双星合并等剧烈事件形成。

但是,对各种过程的细节及其相对贡献的了解仍然很少。更好地理解星系的化学演化,对于理解像地球这样的行星的丰富元素环境是如何形成的很重要。特别是,比镍重的金属可以用来追踪剧烈事件,如双星中子星合并。一个由东京大学、京都产业大学和NAOJ组成的研究小组。

▲博科园|专为你精挑细选科学系列产品而生(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航天、太空、科普等涵盖20大科学系列)。

利用位于日本京都的小山天文台1.3米荒木望远镜上的WINERED近红外光谱仪,在13颗超巨星和巨星中寻找重金属的迹象。大而明亮的超巨星和巨星很容易被观察到,即使是在很远的地方。而红外光的优势在于,它仍然可以在星际物质阻挡可见光的区域被观测到。

恒星中的每一种元素,都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从而在恒星的光线中产生独特的“信号”。研究小组将每颗恒星的光谱(详细的波长信息)与包含数十条理论上预测吸收线的文库进行了比较,发现从锌到镝等9种元素产生的23条吸收线实际上可以被观察到。基于这些结果,天文学家现在可以测量其他恒星中这些重金属的含量,从而绘制出银河系和其他星系的化学多样性和演化图。这项题为“识别重金属的吸收谱线波长范围0.97 - -1.32μm”的研究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期刊上。

重元素的恒星吸收线,可以让我们对银河系和附近其他星系的化学演化有不同的洞察。新发展起来的近红外光谱仪,在产生大量高质量光谱方面变得越来越强大,但对红外范围内的吸收线的识别和表征仍有待完成。研究在Y(9760-11100?)和J(11600-13200?)波段寻找比铁族更重的元素线,也就是比Ni更重的元素线。研究考虑了三个目录,即维也纳原子线数据库、R.Kurucz汇编和1999年Meléndez&Barbuy出版的列表。

根据合成光谱选择候选线,并利用FGK光谱类型(有效温度范围4000-7200K)内的13个巨星和超巨星WINERED光谱进行确认。研究已经探测到ZnⅠ、SrⅡ、YⅡ、ZrⅠ、BaⅡ、SmⅡ、EuⅡ和DyⅡ的谱线,并按原子序次排列。虽然这些谱线的数量很少,总共23条,但它们是银河系化学演化潜在有用的诊断线,特别是在那些星际灭绝阻碍了用较短波长光谱进行详细化学分析的区域。研究还报告了用上述三个线表创建合成光谱没有预测到其存在线的检测。

博科园|研究/来自:日本国立天文台参考期刊《天体物理学》DOI: 10.3847/1538-4365/ab5c25博科园|科学、科技、科研、科普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博科园

▼还有“科学圈”邀你加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